(
课件网) 扬 州 慢 杜牧心中的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心中的扬州 赠别二首 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心中的扬州 遣 怀 杜 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心中的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心中的扬州 杜牧心中的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姜夔心中的扬州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最后在贫困交迫中死于杭州西湖之畔。一生好学、好客、好藏书。他多才多艺,擅长诗词,精通音律,工于书法,精于鉴赏。生前与很多文人学士有密切的往来。其词多写景咏物,记述客游,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等。 作 者 简 介 略读小序提要素 情为悲情:予怀怆然 旨为悲旨: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心中的扬州 黍离之悲,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初读词作品韵味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 理解词意,自由诵读。 姜夔心中的扬州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这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子填写的词,篇幅一般都稍长,在音乐上的变化繁多,曲调悠扬,更适宜表达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情感。朗读时语速要慢,语气要低沉舒缓。 姜夔心中的扬州 再读词作梳文意 理出“予过维扬”的层次: 想——— ——— ——— ——— 看 闻 感 驻 姜夔心中的扬州 缘景明情 细品悲情 你能发现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 哪一处的悲最能触动你? 要求:请前后四人一小组,积极探讨,展示分享。 缘景明情 细品悲情 你能发现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哪一处的悲最能触动你?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对比显悲,着一“尽”字,荒凉全出。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以物写悲,更见悲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声衬悲,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情虽含蓄,却更触痛人心啊! 缘景明情 细品悲情 你能发现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哪一处的悲最能触动你?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虚实显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在在于不在,变与不变,感慨今昔,虚实显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虚实显悲,在无理一问中,更见问者的一片真情,意蕴至深、悲痛已极。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月”诗句(意象拓展,学生自由回答)?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