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涉江采芙蓉 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目 录 积累常识 初读感知 深入赏析 课后练习 从古至今,都有一种情生于人心、绵延不绝,那就是“思”。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人之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故国之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恋人之思。 导 入 今天,我们将会碰到又一种“思”,看看《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为什么思,思谁,怎样思? 积累常识 壹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1.作品介绍 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2.作者和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历来颇多推测:或谓枚乘、傅毅,固不可靠;或谓曹植、王粲,亦属揣度之辞。比较准确的看法是这一组诗大概产生于东汉末年,即顺、桓、灵帝时代,建安之前。作者并非一人,乃是一群无名的下层文士仿乐府所作。 《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3.思想内容 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 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如《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长于抒情,却不直言,委曲婉转,意味无穷。从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 从情感说,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传神达意,意味隽永。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 1 2 3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 4.艺术特色 5.影响 《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显示了五言诗的成熟。它们所反映的下层文人的苦闷和愿望,在封建时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极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它们所创造的独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适合于表现感伤苦闷情绪,更为后世封建文人所喜爱和模仿。因此,它们在梁代已获得高度评价,钟嵘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其手法、风格者,不绝如缕。如陆机、江淹等人,多有拟作,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涉江采芙蓉》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武进)人,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1.人物简介 萧统 五言诗,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