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8316

3.1《鲜明立场,独特表达——别了,“不列颠尼亚”再研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532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鲜明立场,独特表达——别了,“不列颠尼亚”再研习,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鲜明立场,独特表达———<别了,“不列颠尼亚”>再研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则新闻消息,教材编写者将其放在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单元导语中对于学习要求有相关表述:“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另一方面,通过初中及高中前阶段的学习,对于新闻这一体裁作品,学生能够理解和筛选重要信息,但是对新闻立场的感知和新闻价值的理解还不太够。 基于上述要求与考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策略:设置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新闻立场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如何合理表达新闻立场。 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学习任务,从探寻新闻立场,到领悟立场价值,再到学习立场表达并学以致用,完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级跳,并灵活运用对比阅读、下定义、拓展阅读等方式来丰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报道孙斌勇校友获2024未来科学大奖”的大情境任务下,一步步了解新闻立场,学会运用新闻通讯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积极的舆论风气,完成写作交流的任务。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文本,结合写作背景,挖掘新闻立场,深入体会新闻立场的舆论价值,并掌握立场表达的方式,包括标题、视角、独特写作方式等。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和拓展阅读,领悟记者在立场中承担的责任感;学会立场表达独特而多样的呈现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消息,报道香港历经沧桑之后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我们之前学习过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对文本再次研习,探究消息报道背后有怎样的新闻立场,是今天的学习目标。我们将通过几个学习任务揭开新闻立场的神秘面纱,去学习了掌握新闻立场的内涵、价值与表达。 二、梳理香港问题由来,明确研习任务 1.回顾梳理香港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2.明确课堂研习任务——— 8月16日,2024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我校1996届毕业生、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孙斌勇院士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为庆祝建校75周年,学校将举办系列活动。校报也为此开辟“校友杰出事迹巡礼”专栏。请你以校报记者的身份,完成孙斌勇校友获奖一事新闻报道,向专栏投稿。 对校友获未来科学大奖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要求呈现校报记者的新闻立场,运用课文所学知识写好这篇新闻稿。 三、任务一:明新闻立场 【活动1】对比出感知 展示两则关于俄乌冲突的新闻报道,思考:两则新闻效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同样的新闻事实,却产生了不同的舆论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报道者所持的不同的新闻立场。通过两则新闻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新闻立场的重要性。 【活动2】课文寻立场 比较美联社、英国BBC和教材三则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填写表格。 新闻 刊登媒体 报道角度 新闻立场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英国广播公司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报道 美联社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 【活动3】定义新闻立场 小组合作:结合相关资料,给“新闻立场”下个定义。 相关概念: (1)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2)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 新闻立场是 【参考】新闻立场是指报道者在报道新闻事实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出示约瑟夫·普利策语——— 任何新闻稿都讲究准确,但讲究准确并不代表着新闻没有主观性,恰恰相反,新闻当然是有主观情感的,情感使得新闻有了温度,不过,一个高明的新闻写作者能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字里行间,而不让人察觉。 【明确】新闻真实与新闻立场互不冲突,新闻立场影响作者对新闻意义的阐释或暗示,体现了新闻的舆论导向性。 四、任务二:悟立场价值 【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