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甫 部编教材 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走近洞庭湖和岳阳楼 。 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镶嵌于长江南岸。北接长江四口来水,南揽湘资沅澧诸流,水域辽阔,烟波浩渺。在漫长岁月中,它历经沧桑变迁,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到范仲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文人墨客从不吝惜笔墨,尽显其雄浑壮阔,是诗意的绝佳寄托。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杜甫(712—770),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 ,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诗风以 为主。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身体羸弱 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岳阳楼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 时年57岁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 “沉郁””指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思想情感的深沉蕴藉。 “顿挫” 指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吟诵诗歌,理解大意 chè tì sì 这是一首律诗还是绝句? 《登岳阳楼》是一首律诗。 律诗的特点: (1)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固定。 (2)严格押韵(ou)。 (3)颔联、颈联对仗严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 坼: 乾坤: 戎马: 关山北: 凭轩: 涕泗: 分裂 指日月 战马,代指战争。 北方边境。 倚窗。 眼泪鼻涕。 自主思考: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雄伟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地,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朋好友们音讯全无,我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整体感知 结合律诗特点,本诗围绕“登楼”,各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简要概括。 首 联:照应题目,点出登楼一事;———记叙 颔 联:登楼所见之景; ———写景 颈、尾联:登楼所感。 ———抒情 情境设置:宋人方回曾登上岳阳楼,见右壁写杜甫的《登岳阳楼》,左壁写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诗,他说:“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又说:“后人不敢复题矣”。请分析《登岳阳楼》怎么写尽了岳阳楼之壮观。 活动任务一 思考讨论,理解诗意,品味艺术手法。 昔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今昔对比,既有登楼时的喜悦,又有天地变更的伤世之感。 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亲友俱在,意气风发) 国家:大唐盛世,百姓安定。 杜甫:年老体衰,孤身漂泊。 国家: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今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吴楚、乾坤是主语,东南、日夜作状语 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