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2033

6.1 《记念刘和珍君》 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5-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235980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的冷与热 部编教材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意思是:面对众人的指责和谴责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态度,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动摇;同时,心甘情愿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这句诗出自鲁迅的《自嘲》,表达了鲁迅对待敌人和人民的态度。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以愤恨和轻蔑的态度对待敌人的攻击;“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 这句诗不仅是对鲁迅个人品格的写照,也成为了激励后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座右铭。 作家毕飞宇说“最冷的作家就是鲁迅”,又说“鲁迅的基础体温着实高”。 弃医从文的鲁迅,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们都知道《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中国的新文学由此诞生。但我们大概不太知道,鲁迅先生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时年三十七岁。 十二岁时鲁迅先生的祖父入狱,父亲患病,家道中落,为父亲治病往来于药店,遭人冷眼。 十五岁时父亲去世,一年后,家族分房,失去了父亲的鲁迅先生没有任何的话语权,自此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之后不久,鲁迅先生赴日本求学,考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 想来先生的选择也与父亲的重病有关。 1906年,先生25岁,一件事改变了先生的志愿,也改变了中国的文学史。 先生于课间时间观看了“日俄战争教育片”,看到影片中麻木的中国看客深受刺激,决心弃医从文。 然而弃医从文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3年后,先生正式回国,时年1909年,先生28岁。 彼时的先生也血气方刚,回到浙江,开始教书育人,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当时的中国人。然而也正是在这几年,鲁迅先生周围的好友一个接着一个死去,这让他深受打击;而他能关注到剩下的大多数,又都像孔乙己似的悲凉,像《药》中的愚昧,像阿q一般自我麻痹。 这段日子,鲁迅先生也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他开始不论世事,抄写古碑和佛经。如同《觉醒年代》中所呈现的那般,先生也开始对“弃医从文”这件事产生了怀疑,或许那时他想的是,“如此国民还有希望吗?” 直到《新青年》找到鲁迅。 先生到底没放弃自己的志愿,先生到底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热血。 鲁迅和钱玄同有一段对话,堪称经典。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铁屋子”理论。 鲁迅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嚷几声,能叫醒那几个人,我就绝不能说,他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正是这句话,点醒了处在失望和沮丧中的鲁迅。 鲁迅后来说: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一)长与短 鲁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超长的句子来写这个时间呢?为什么记录时间要写上中华民国? 读者读得喘不过气来,更能表现他压抑、悲痛的心情,表现了对国民政府的讽刺。 追悼会现场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对比朗读: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