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3860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外国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四月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33773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联考,答案,PDF,试题,语文
    2024一2025学年度高一4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是最早的飞行器之一。风筝亦称为纸鸢、纸鹞、 风鸢,形状不一。如《红楼梦》第七十回所描述,风筝有蝴蝶形、鱼形、螃蟹形等。清末满族 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风筝》中写道:“风筝即纸鸢,缚竹为骨,以纸糊之,制成仙鹤、 孔雀、沙雁、飞虎之类,绘画极工。” 风筝在空中飞行时受到三种力的作用:重力、空气动力、拉力。稍有气流,风筝就上升。 当风力微弱或无风时,风筝因其自重而下降。放风筝者常拉紧线跑动,借相对气流运动而 使风筝飘浮或升空。此时,风筝沿一大圆孤运动,拉线之长即其运动轨道的半径。第一次 世界大战前,若干飞行先驱称自己的实验飞机是“动力风筝”或“巢形风筝”。1909年,在兰 斯航空展览会上曾以一串风筝携带军事观察员升空。中国风筝不仅对现代空气动力学和 航空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科学的其他许多方面也有甚多贡献。如美国科学家、 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2年利用风筝探测空中闪电的性质;在气象观察方面,利用风筝将温 度计携至高空测量高空云层的温度。 空气动力 拉力 风筝受力作用示意图 对于纸制风筝起源的时间,曾众说纷纭:或说汉代初期韩信创制,其依据是宋代高承的 《事物纪原》卷八《岁时风俗部第四十二·纸鸢》所记;或说五代汉隐帝时宫人侍者李业所 创,其依据是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卷二十二《辩证类·纸鸢》所述;另据《新唐书·田悦 第1页(共8页) 传》载,又有人认为是唐代创制。汉代说似乎太早,五代说又似乎太晚。据目前考证,纸质 风筝起源于萧梁朝。唐代李冗的《独异志》卷中写道:“梁武帝大(太)清三年,侯景反,围台 城,远近不通。简文与太子大器为计,缚鸢飞空,告急于外。侯景令左右射之。及堕,皆化 为禽鸟飞去,不知所在。” 唐代马总在《通纪》卷七中亦有类似记述。从历史文献看,它最初是作为战争通信的手 段,然后成为宫中娱乐物,再发展为平民百姓,尤其是儿童的嬉玩物。迄南宋止,据周密《武 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载,市上已有专卖风筝的小经纪了。 先有纸鸢、风鸢,而后有风筝。大概是纸鸢中又有了带响声的构件,其声似筝,故名风 筝。唐代高骈《风筝诗》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 移将别调中。” 有声的风筝无疑是从无声的纸鸢发展来的。大约明清时期,“风筝”一名才成为无声与 有声的纸鸢的统称。关于有声纸鸢的造法,明代陈沂在其《询刍录》中说:“于鸢首以竹为 笛,使风入,作声如筝,名俗呼风筝。”这就是说,在纸鸢竹架的头部同时捆扎上一根短小竹 笛,放风筝时,气流通过竹笛而鸣响。 在谈及风筝的起源时,我们曾反复强调纸质风筝。至于木质风筝,其起源还要早。战 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翟、东汉科学家张衡,曾分别创制称为木鸢和木雕的飞行器。 (摘编自戴念祖《文物中的物理》) 材料二: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深深植根于农耕社会的生产力基础与文化土壤之中,其知识体 系的构建始终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相连。从《考工记》被尊为工艺典范收入《周礼》,到《墨 经》理论体系在汉代后逐渐散佚的命运对比中,清晰可见古代科技发展的实用主义脉络。 《考工记》记载的车轮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