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5136

浙江省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24419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浙江省,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
  • cover
高二语文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诃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筱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 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中说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 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 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 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服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 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 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 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而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 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这些诗人已彻 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 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 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有关。艺术作品中 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念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 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 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 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 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芙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 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 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