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物”“史”互证,是贯穿20世纪的理想。一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经过艰辛掘进,将历史地层深处的物像一一揭露出来,渐次还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和发展演进轨迹。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阐释和表达,经历了民族史研究和考古发掘的互证,不断走向纵深。尽管如此,我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阐释,主要还是依靠文本来完成的;从“物”“史”互证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成因加以系统揭示,对古代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加以真切还原,进而构建关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源流的完整物像叙事体系,依然还是一个理想。 有鉴于此,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分阶段、分步骤完成这样一个严肃的文化使命:用考古文物和民族文物作为主要载体,以“物”“史”互证为核心,着力构建一个能够承载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过程的文物谱系,完成基于“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我们不仅需要探寻、梳理、分析那些对理解我国古代民族起源、迁徙、分化、融汇、共生的历史进程具有潜在实证价值的考古文物,凭借其蕴含的集体记忆和象征意义,来系统还原和深刻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演进场景,还需要借鉴民族学、人类学关于夷、蛮、狄、戎等古代族系融入中华民族历史过程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出承载中央与边疆、华夏与夷狄、农耕与游牧互动交融史实的民族学、人类学器物见证,揭示并阐释背后的商贸互市、婚姻盟誓、战争迁徙、文化传播等族际交往史,最后完成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物性话语链条。 在策划一个面对大众的展示体系时,我们选择了“一百件文物”的承载形式,用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数字去完成一次象征性的宏大历史叙事。如何阐释和讲述这一百件文物,也让我们探索良久。文物是点状的,而历史叙事需要绵密与连贯的形式。我们遴选一百件文物的真正目的,不是去孤立地呈现这些文物,而是要通过这些文物爬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事实上,要通过一百件文物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叙事功能,每件文物需要“扮演”三个角色———或者说,我们需要在每件文物之上,发掘出三层意义:第一层,着眼于文物本体,揭示这件文物本身的来龙去脉及其独特魅力;第二层,揭示这件文物在其时代所牵涉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及其所代表的时代性文化意义;第三层,揭示这件文物辐照和映射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宏大历史脉络,显示其在话语链条上的象征性意义。 (摘编自《<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前言》) 材料二: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战国两汉时期的衣带钩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结晶。这两件兽面纹鎏金带钩,青铜质地,琵琶形造型,钩长8.6厘米,钩宽4厘米,工艺设计精巧,雕琢细致。钩身宽平,整身平面浮雕长尾兽面纹,兽面刻画神秘、怪异、奇特,线条棱角分明,涡尾旋张有力,钩首高昂,钩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