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7975

14.1《促织》课件(共5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196743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一只蟋蟀引发的悲喜剧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qióng)。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到了魏晋时代,因其鸣声似“促织”、“趋织”,便获得了“促织”的美名。 人间美好,万物值得,生活哪能总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 古人没有电,没有手机,既没有手机游戏,更没有电影电视剧,那么古人究竟会用什么方式来与无聊的生活对抗? ———在古人的游戏世界里,万物皆可“斗”。 只有想不到,没有古人“斗”不到的。 斗鸡,在禽类斗戏中,斗鸡的历史最为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大约已有2600年。当时,斗鸡通常是贵族间的游戏,并以此作为赌博手段。直到现在,山东、河南、河北、新疆、云南等地民间仍不时举办斗鸡娱乐活动。 斗鸭、斗鹅、斗鹌鹑 自春秋战国以来,这些斗戏游戏一直经久不衰,它既是权贵消遣解闷、夸富斗胜的手段,也是百姓日常闲暇、年节期间的娱乐方式。 亚洲最大的斗牛场———贵州榕江县七十二侗寨。斗牛场占地面积41000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纳观众5万人,堪比卡塔尔世界杯的观众数量,可谓人山人海,座无虚席。 精彩的牛王打斗,火爆的观众牛迷。被誉为东方斗牛氛围的天花板。 贵州“超级碗”带给人的是热血与激情,而《促织》这篇文章,蒲松龄用一种超现实荒诞写法,围绕一只小虫,写一个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剧,写尽人间悲酸。 小民被敲骨吸髓、倾家荡产以满足统治者的贪欲,甚至连魂魄也不得安宁,还要化身异类,去逢迎帝王的嬉游。 从蒲松龄冷峭奇诞的笔触里,流露出来的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沉痛 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 创作背景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明吕毖《明朝小史》记载“骏马换虫”的故事。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也是一部以作者书房名称命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