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熟读诗歌,赏析诗中所描写的金陵景色。 理解登高咏怀诗中诗人的情感。 学习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理解虚实结合和用典手法。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桂枝香》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作者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熙宁年间。 (1021~1086)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于笔端,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遂化作了这首千古名篇。 词牌名 题目 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 词牌名,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名称,其实也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沁园春”“园”是恶劣的环境,“春”是希望。“念奴娇”“奴”是地位,“娇”是傲气。“桂枝香”“桂枝”是自身的修养,“香”是香味,是影响环境的一种责任、希望等。 点明地点。金陵亦称建康,今江苏省会南京。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 点明题材,即咏史怀古词。怀念古代遗迹、感慨兴衰。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chéng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lù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诗词译文 我登高临水,极目远望,古都金陵正值晚秋时节,气候开始萧条冷落起来了。千里奔流的澄澈江水好像一条丝绢,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向上的箭簇。在斜阳的余晖中,江面上归去的万千帆船来来往往,酒楼上悬挂着的酒旗在西风中斜斜地飘荡着。华丽的船只如同浮游在淡云中,江中的白鹭时不时飞起,这清丽、恬静、优雅的景致,只怕是图画也难以完美地展现。 遥想过去,人们竞相追逐奢侈豪华的生活。可叹的是正因这些门外楼头的寻欢作乐,才导致连续不断地出现让人悲伤遗憾的亡国现象。自古以来多少人对王朝因奢靡和荒淫接连覆灭而登高抒怀,却都徒然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惨淡的寒烟衰草还自顾自地一直泛着绿色。直到如今,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 一直在放声歌唱遗曲--《后庭花》。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我登高临水,极目远望,古都金陵正值晚秋时节,气候开始萧条冷落起来了。 写作的事件:登高抒怀 过去的朝代 萧瑟的环境。晚-迟 刚刚出现肃杀之象 ①结构上,起到总领的作用,作者在上片中所看到的景物,都是由这句话引出的。 ②内容上,“故国”点明地点,为下文的怀古抒情指明了对象。 ③情感上,点明登临的晚秋季节及天气初肃的环境,为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 总写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看:千里奔流的澄澈江水好像一条丝绢,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向上的箭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