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 5 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小题。 钱穆的湖与湖上闲思 无锡荡口古镇,是学者钱穆① 的故乡。粉墙黛瓦的街区,恰如两片青色衣襟覆盖在河道两侧。 一座座石 拱桥、石梁桥似纽襻,把它们紧紧相连。苍颜斑驳的卖鱼桥,是从前进行鱼鲜交易的地方。天明时分,渔民 们摇着小木船,陆续从湖荡那边进镇,浅舱里水花四溅,银光闪烁。刚刚在桥堍缆好船,手挽竹篮的主妇就 围拢来了。 昔日,年少的钱穆生活在古镇老街,常常到鹅肫荡边玩耍。号称八千亩水面的鹅肫荡,平时禁捕,到了 冬天才开捕。 一时千舟云集,热闹非凡。钱穆的父母雇了一条船,兴致勃勃带着他下湖。有人把活蹦乱跳的 鱼儿送来,在湖荡里现烧现吃,那情景让钱穆晚年居住在台湾都无以忘怀。对于他,湖是故乡的意象。 抗日战争时期,国事未定,变端莫测,钱穆先后去了昆明、成都。不料患上胃病,久治不愈。恰逢江南 大学创办,遂去往太湖之滨的无锡,游神淡泊,自求宁静。家乡的风土饮膳,给他的健康带来了很大转机。 由此,我们不难感受故乡的湖荡在钱穆记忆深处的位置。而不管身在何处,他从未忘记自己在湖畔的闲思遐 想。故乡给他的真实礼物,始终永藏心坎。 1948 年上半年,钱穆花四个月时间,陆续写成三十篇文章,编成一册《湖上闲思录》。当时他任教于无 锡江南大学,临近太湖,距故乡荡口也不远。“课务轻闲,胃病新愈,体况未佳,又值时局晦昧,光明难睹, 时时徜徉湖山胜处,或晨出晚归,或半日在外。即暂获间隙,亦常徘徊田塍鱼塘之间。尽抛书册,唯求亲接 自然,俯仰逍遥以自遣 …… ”夜灯下,随笔抒写这些出自闲思遐想的文章。十年后,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再 次披阅,决定刊而布之。他觉得恍如读别人的书,更令人高兴的是生平竟有那一段闲暇的日子,堪作回忆, 弥自珍惜。 又过了二十余年,86 岁高龄的钱穆应三民书局再版《湖上闲思录》之约,在台北外双溪寓所素书楼再 次写下跋文。那时他已双目失明,无法读报,却仍捉笔写稿。略谈三十余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撰述后,他 怅然写下这段文字:“ 自惭学问未有进步,而国事世风,每况愈下。回忆当年太湖边一段心境,亦已有黄鹤一 去不复返之状。抚今追昔,感慨何似”。学者老矣,萦绕不去的,只是故乡湖荡给自己带来的心境。 这是乡愁, 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 荡口古镇,是太湖流域无数古镇中的一个。清亮的石板、低矮的廊檐、临水的楼阁,还有店铺里的那些 糖果小吃,一切都是如此熟稔。古镇无不依水而生,而荡口的独特之处,在于街巷是笔直的,没有迂回曲折, 每户人家都自在地领略水色。这里古朴风貌犹存。店铺里的美食,小笼馒头、青白团子、甘露青鱼、糯米酒 酿 …… 每一样都透露水的意蕴。钱穆故居,是一处经过精心修 qì(甲)的清代建筑,前门临街面水,后边有 一个绿荫笼罩、花木繁茂的庭园。四周静 mì(乙)得几乎能感觉时光流逝的声响,恰好可以读书。 试卷第 1 页,共 3 页 《湖上闲思录》随心所欲地谈论人文与自然、精神与物质、艺术与科学、礼与法、乡村与城市,涉猎面 非常广泛。其中的《情与欲》,有这样的表述: “历史人生却不然。他之回忆过去,更重于悬想未来。过去是过去了,但在你心上,岂不留着他一片记 忆吗?这些痕迹,你要保留,谁能来剥夺你?那是你对人生的真实收获,可以永藏心坎,永不退灭的。人生 不断向前,未必赶上了你所希望,而且或离希望更远了,希望逐步幻灭,记忆却逐步增添,逐步丰富了。人 生无所得,只有记忆,是人人可以安分守己不劳而获的。那是生活对人生惟一真实的礼物,你该什袭② 珍藏吧! ” “ 中国传统思想似乎只偏重在内心情感方面,对于知识自由,未能积极提倡。西方近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