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8933

辽宁省大连第二十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9次 大小:30199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辽宁省,模拟,PDF,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 语文 命题人、校对人:高三语文组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乡士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贵地方 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 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 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 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 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 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 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 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 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 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 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 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 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 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 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 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 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 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 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 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 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 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CS出卷网 3亿人都在用的扫猫APP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