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信息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译林-出卷网-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 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 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 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 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来自石青。近些年考古学家在中国的汉代彩绘陶俑及青铜器上发现与“埃及蓝”类似的“汉紫”,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之后又在秦兵马俑身上发现已经被大量使用,现在人们普遍将其称作“中国紫”。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中外科学家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与合作,并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人工合成的汉紫。埃及蓝的成分主要是钙铜硅酸盐,汉紫的成分是钡铜硅酸盐,没有太本质的区别。硅酸铜钡(汉紫)的制备条件较为苛刻,需要将青石绿、重晶石、硫酸钡、石英等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在10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进行反应。那时的手工业作坊对于高温的控制已有相当的经验,白陶和原始瓷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汉紫也许就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被人们偶然发现并作为颜料使用。作为古代颜料中极为珍贵的一种合成颜料,汉紫在秦兵马俑的彩绘使用中却较为普遍。作者的这本书讲了太多西方艺术史的故事。我们期待他的下一本书会是关于中国颜料发明的五彩缤纷的故事。 (摘编自闻白《<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不一样的颜色故事》) 材料二: 由于一些原因,我在中国却从未游历过西安,去看看秦始皇的陵墓和他的兵马俑。它们毫无疑问是我一直想参观的。 我明白,那些纵横排列的陶土士兵,现在已无人得见其巅峰时期的辉煌。昔日装扮它们的颜料,早已从表面纷纷剥落。如我在本书正文中写到古希腊那些神庙和雕像时所说的,它们留给今人一种印象,似乎古代世界单调黯然。事实并非如此。在西安发掘出土的陶俑上,仍然黏附着一些色料碎片,从中能够看出这些雕像也曾色彩鲜明。 兵马俑身上的那些色料,有一些只有中国才有。众所周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