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沙市一中2025届模拟试卷(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 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 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 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这一重 要论述提纲挈领地指出了文物保护、文物研究的价值以及在当前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文物和文 化遗产可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可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物作为文明载体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 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是将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贡献推介 给公众的最佳媒介。作为考古工作者、文物研究人员应积极发掘文物的多方面价值,利用文物传 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让文物“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器以载道,考古工作者有责任将文物中的“道”传递给公众,揭示文物审美价值之外的历史、 文化、精神价值,让作为文明发展亲历者的文物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进而推动公众增强 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摘编自韩鼎《让文物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科学考古学有着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价值。在现代 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金石学不科学,所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殊不知金石学并非没有合理的地方,它的认识论比较落后,但是其本体论还是有意义的,物质遗 存中融入了古人的文化。当代考古学出现人文回归,这是对科学考古学的纠正,物质遗存的 研究本来需要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现代性中暗含着非常强的“乌托邦主义”,以为凭借科 学,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把人文视为有待改造的荒地,而不是同等的帮手。历史已经证明 并没有这样绝对的东西,它的流行极大地削弱了考古学的价值。考古学不是仅仅为重建过去、 证明某些历史规律提供材料,而且要传承与弘扬文化。 如果以“器以载道”的观念再来看考古学,尤其与当下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的时候,我 们就会发现,考古学的作用会有巨大的改变。这里我们不妨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来说明。 中华文明探源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的热,点,是热点中的热点,也许你首先要问,究竞什么是中 华文明?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所谓中华文明探源,就是要去寻找文明的三要素:城市、金属 治炼、文字。这个以西亚为中心提炼出来的文明的标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中国研究者的圭桌, 直到大家逐渐认识到新大陆的文明并没有文字与金属冶炼,如印加文明,但这并不影响印加 帝国曾经拥有两千万人口以及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当文明的标准不那么绝对之 后,大家似乎陷入了什么是文明的混乱中。其实,我们的研究一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维 度,就是文化!这正是考古学可以贡献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地方。 所谓中华文明探源,除了探究国家或是社会复杂性的起源之外,更重要的是探寻中华文 化的形成。这里“文明”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一种以意识形态(通常是宗教或核心思想)为中 心形成的文化体系。就中华文明而言,其中有我们熟知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