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33255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40934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考试,答案,PDF,试题,语文
    项城三高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锌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 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 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 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手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 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 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 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 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 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 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柚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 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 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 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 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 高二语文试题 第1页(共12页) 兰花》),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 尽,以此形容其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 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 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 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 “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 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 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 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 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 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 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侯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