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2025届高品质高三5月高考科研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那些经历了历史积淀的节日,因为年深日久,仪式满满,代代传承,人们身处其中,习以为常,往往对其隐藏着的文化密码日用而不觉。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春节里见得最多的一副春联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横批是“普天同庆”。如果你读过《春秋》,就会发现这副对联其实有着极为深厚的底蕴。它源自《春秋》中的“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这段经文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元”是君王登基的开始,春是一年的开始,那么为什么要将“王正月”解释为“大一统”呢?汉代学者何休注释说,“统”就是“始”,“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虫,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这一说法被广为接受,就是说,接受神圣天命的王者,要将政教通行天下,最重要的就是重新确立正月初一,给天地、百姓、万物一个全新的至正的开端,开辟历史的新时期和天地的新纪元。 时间在这里统摄了空间,或者说,只有当时间的标准确立之后,社会才获得稳定秩序,天下才得以统一。这并不全然是人为的结果,而是顺应自然的产物。春节是人们从狩猎采集转到农耕之后的一个节点性时间,秋收冬藏、谷粮归仓,阶段性的收获结束了,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运作。地球永远在运动,周而复始;春节每年都来临,从不缺席。春节表征了“辞旧”与“迎新”的双重含义,从农事的自然时序推衍到社会的节令,进而成为生命的韵律和生活的节奏。自然时间、社会时间与人文时间融合为一,已经是内含于中国文化基底的思维和语法。人们经过一年的劳作,在春节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为新的开始蓄积身体与精神能量。 这是一种源于古老文明的智慧,蕴含着人与天地万物相协调即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当然部分地打破了农耕社会的许多时间秩序,但是它不会消逝。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核,尽管春节的外部形式可能有所改变,但是其内部的精神观念,如敬老爱幼、阖家团圆、祈福憧憬等,依然生生不息。尽管我们童年时代的许多春节仪式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这些变化是人们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这些新的形式,尤其是新媒体、数字化的过节方式,继续传承着这一文明的果实。 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它为人类整体性文明贡献了中国的人文智慧,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摘编自刘大先《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材料二: 记者:申遗成功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春节文化? 刘魁立:传承发扬春节文化,首先要对它的文化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其实,我更愿意用“年文化”来代替“春节文化”。“春节”这个词是1914年才开始使用的,从古至今,我们过的一直是“年”。“年”是总结昨天,在此画下一条线,迈入一个新的时间周期,许下对未来最美好的希冀。在这个特殊时刻,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在共同的节庆仪式中,产生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们通过登门拜年让人际关系重启,于是,一年中闹过的不愉快、因长久未见产生的疏离,都在这样的场合烟消云散,感情变得更加融洽;人们在过年时约束自己的言行,展示出最可亲近的一面……没有哪个节日像“年”这样,包含了人和环境、自然的关系,人和国家、民族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记者:近年来,春节仪式发生了不少变化,如微信红包、短视频拜年、“逆向”过年、旅游过年等等。您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