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亲爱的同学们: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它们是中国人的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感受中华国宝的魅力,追寻华夏文明的足迹。 古诗三首 9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走进古诗 追寻传统节日 第一课时 《元日》 走进元日 一起过春节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读古诗 明诗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读古诗 知节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风今绎 描述节日情景 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想象画面,思考:诗中写到了哪些节日情景?有哪些习俗? 诗意: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 去 一年 习俗:放爆竹 春风送暖入屠苏。 诗意: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资料:古人合家聚饮屠苏酒,一家人年纪最小的先喝,因为小孩长一岁,表示祝贺;年长的在后,表示延年益寿。 习俗:喝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 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桃符 诗意: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习俗:换桃符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人们放鞭炮,在鞭炮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亲人们欢聚一堂,畅饮屠苏酒,相互说着祝福的话。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看图片 背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明》 走进清明 感怀哀伤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读古诗 明诗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读古诗 知节奏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风今绎 描述节日情景 大声朗读古诗《清明》。 1.用“_____”画出此时的天气。 2.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心情的词。 3.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想象画面。 清明节 细雨不停地下。 心中有强烈的哀伤。 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诗意: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清明》一诗前两句写出了这个节日怎样的情景?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伤心欲绝。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 指向远方。 杏花深处的村庄。 诗意: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谁“借问酒家何处有”? 小朋友,请问哪里有酒家? 杏花村 “路上行人” 古诗三首 9 第二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走进重阳 感怀思念 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读古诗 明诗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 题意:重阳节思念华山以东的兄弟。 读古诗 解诗题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读古诗 知节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风今绎 描述节日情景 朗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