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37920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9次 大小:401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期中,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 cover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这些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正是中华文脉之所在。中华文艺史上,凡是在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作家、艺术家,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浸润着中华文脉的汩汩清流。上古神话的抗争意识,《诗经》与汉乐府的民本情怀,《天问》的求索精神,司马迁的惩恶扬善,李白的激浊扬清,杜甫的博施众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等,都是五千年中华文脉澎湃向前时的激响。 中华文脉不仅为中华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也是中华文艺思想的泉源与本根。崇德尚善的中华文脉,直接孕育并塑造了中华文艺思想重视伦理道德、讲求审美教化的传统。音乐批评方面,强调“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诗歌批评方面,主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绘画批评方面,认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书法批评方面,主张“记善则恶自削,书贤则过必改……与圣同功,参神并运”;戏曲批评方面,强调“举贤奸忠佞、理乱兴亡,搬演于笙歌鼓吹之场,男男妇妇、善善恶恶,使人触目而惩戒生焉”,等等。中华文艺思想史上,诸如此类注重文艺社会功能、讲求道德教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共同演绎了中华文脉向上向善的恢宏乐章。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文艺思想的灵与魂。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中华美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涵养培育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不过百余字,却描绘出了莲花“中通外直”之形、“香远益清”之味、“出淤泥而不染”之洁、“濯清涟而不妖”之贞。同时,作者还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君子品格。作品简洁凝练,格调清新,形神兼具,寄托遥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感召力。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图,选取最具中国特色的景观、最能代表民族精神的意象:黄河奔腾、珠峰耸立、长城蜿蜒、青松挺劲、红日喷薄、白雪皑皑……整幅画卷大气磅礴,视野纵横万里,既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也表达了对新中国勃勃生机的深情礼赞。这种以意象、意境传情达意的方式,很好地呈现了中华美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独有风范。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浸润,才形成了中华文艺与众不同的风骨、趣味与审美传统。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文艺创作之间呈现出相互生发、相互映照、相互绾结的逻辑关系,始终保持着融通契合的双向运动。中华文艺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反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华文艺创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生生不息的创新活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