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 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论及创作构思时,有人把文艺创作看作“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境界。捕风捉影, 或谓“系风捕景(影)”,原来比喻事物的虚无缥纱,无根无据。苏轼则用来谈论作文:“用 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说明艺木创作就是要善于捕捉主观的那种无定质、无定状的感觉或 心象。明末王思任论戏曲创作时说:“火可画,风不可描:冰可镂,空不可郸:盖神君气母, 别有追似之手,庸工不与耳。”形象地说明了像汤显祖这样的刷作家具有“描风”“斡空”的 传神写意能力,这正是非凡的艺术家高于“庸工”的地方。司空图曾说,诗人捕捉事物形迹 之外的风貌神理,“如觅水影,如写阳春”(《诗品·形容》)。其意是说,水影极其幽微玄 妙,勃发的春意亦妙不可言,只能以化工绝妙的办法,幕神绘影,写其形容。清人王夫之则 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其意亦是。 那么,究党如何捕风捉影呢?南宋罗大经出题而未解。他说:“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 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亦未知道 》云尔。”清人金圣叹语焉而未详。他只是说,捕捉这种若有若无的影像时,需要别具“灵 眼”与“灵手”,而究竟这种灵妙的“手”“眼”为何物,他没有说。后来的毛声山则试图说 明浦风捉影之法。他在评点《琵琶记》的一篇总论里说:“才子之文,有着笔在此而注意在 彼者。譬之画家,花可画而花之香不可画,于是舍花而画花旁之蝶:非画蝶也,仍是画花也; 雪可画而雪之寒不可画,于是舍雪,而画雪中拥炉之人:非画炉也,仍是画雪也:月可画而 月之明不可画,于是舍月而画月下看书之人:非画书也,仍是画月也。”这里所谓“笔在此 而注意在彼”,即是说明要用以形传神以实传虚的办法,把虚无扰惚的感觉中的“影像”捕 捉住并表达出来。由于花之“香”、雪之“寒”、月之“明”是无定形之物,故而用实有之物 来表现时,不是依靠实有之物的孤立静止状态,而是依靠实有之物之间的关系与动态,如花 旁蝴蝶的飞动,雪中人的拥炉,月下人的看书,这都是通过“蝶”“人”的特有动作,表现 了“花香”“雪寒”和“月明”的微妙境界。静止不动的、孤立的“蝶”“人”难以表达形迹 缥缈的“香韵”“寒意”之类感觉,只有流变不止的动态才能生动地体现形迹不定的事物的 神情。 如果说“捕风捉影”所捕捉的虽是“无形”却还是“有影”的事物,“无中生有”则要 说明如何从“无”中生出“有”来。晋人陆机《文赋》有两句不寻常的话:“课虚无以责有, 叩寂寞而求音。”明代张风翼注云:“文章率自虚无之中以求其象,叩寂寞之乡而求音韵。所 谓形其无形,声其无声也。”《文赋》的这两句话正是说明文艺创作过程中艺术形象从无到有 的独特现象。今人钱钟书指出:“陆语自指作文时之心思。思之思之,无中生有,寂里出音, 言语道穷而忽通,心行路绝而顿转。日‘叩’日‘求’日‘课’曰‘责’,皆言冥搜幽讨之 功也。” 苏东坡论画,主张“意在笔先”,必先“胸有成竹”而后作画,这似乎在谈论“捕风起 影”的妙处。郑板桥论画,亦主张“意在笔先”,但又主张“胸无成竹”,这就是在谈论“无 中生有”了。所谓“胸无成竹”,即是反对在创作中受先入为主的格套所拘,而主张随机应 变,在即兴之中创造出独特的、鲜活的艺术品。板桥叉认为,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说到底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