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梳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把握文章结构。 2.理解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概念及其关系,体会其灵活性。 3.体会作者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与骄傲之情,感受其对传承中国建筑优良传统的期盼。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与智慧。从“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顶,到色彩斑斓的装饰,中国建筑独具魅力。它有着怎样独特的特征与“文法”?又和其他民族建筑存在何种“可译性”?让我们走进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同探寻中国建筑的奥秘。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代表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其写作风格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严谨准确地阐述专业知识,又不乏生动形象的表达。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起,梁思成便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他和林徽因等一起实地考察古建筑,积累了大量资料。当时中国传统建筑面临西方建筑文化冲击,为了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建筑的独特价值,梁思成撰写了本文,系统阐述中国建筑的特征。 【文体知识】 本文属于科学小论文,这类文体具有科学性,以客观事实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准确阐述观点;具有逻辑性,论证过程严谨,条理清晰;还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便于读者理解。 【文题解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特征”是核心,表明文章将围绕中国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之处展开,让读者明晰文章重点在于探讨中国建筑在结构、布局、装饰等多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以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魅力。 【结构思路】 文章开篇点明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分布广泛且历史悠久。接着从九个方面概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涵盖建筑构成、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斗拱等特色构件、屋顶特点、色彩运用、构件装饰、材料使用等。之后引入 “文法”“词汇”概念,类比说明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及其灵活性。最后提出各民族建筑间“可译性”问题。 【问题探究】 问题1: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 【问题探究】 问题2:中国建筑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有什么优点? 参考答案:墙壁不承重,门窗位置和处理极自由;框架结构原则为现代新建筑使用新材料与技术准备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 问题3:中国建筑的 “文法” 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中国建筑的 “文法” 是指中国建筑上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包括构件与构件、构件与装饰、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问题探究】 问题4:中国建筑在屋顶设计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参考答案:屋顶瓦面弯曲,四面坡时四角翘起,具有壮丽的装饰性,很早就被重视并利用,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问题探究】 问题5:各民族建筑之间的 “可译性” 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为了同样需求、解决同样问题、表达同样情感,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可用各自“词汇”和“文法”处理建筑,如不同民族的台基、栏杆、台阶等虽形式不同,但解决的基本问题相同。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语言赏析】 问题1 请分析“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明确告知读者下文将围绕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展开阐述。 【语言赏析】 问题2 分析“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