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6138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仿真试题(三模)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27255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试题,图片,语文,山东省,三模,淄博市
  • cover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2025高三仿真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 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难一绵延不断且以国京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 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已的路。知采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 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珑: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深刘把提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贾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 命具有重要意义。 从考古实证看,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的重要表征。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 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从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 文、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从楷书、草书到行书,汉字一 直廷绵至今,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连绵不断的功臣。100 多年来,中国考古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与简牍、帛 书等,它们与流传至今的《尚书》《诗经》《春秋》等诸多文 献一起,佐证了中华文明连续的历史。 古文字研究,尤其是文字起源的研究,必须要与考古学密 切结合。考古发现的甲骨上的“中”字是独体象物字,像一杆 旗帜,旗杆中间有一个标记,表示中心位置。这个字的构形直 观地表达了“中”这个概念的核心意义一中间、中心。“中” 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 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文化基因,其物化载体除 文字外,还可以从国家“择中建都”、都城之中“择中立宫” 上体现出来。距今约5300年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是一处(甲骨文片中的“中”字) 语文试题第1页(共9页) CS出卷网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卵 由三重环壕环绕、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内壕以内北半部为高等级建筑, 这些建筑以中抽线为中心,东西并排排列。这种布局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宫室制度的先声。 在距今约5000年的甘肃南佐遗址的一号大型宫室基址中,呈现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宫室 格局。这说明在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人们在中心性遗址的营建上已有考量。到夏商时期, 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的理念已初见端倪。周王朝建立后,将这一理念发展完善为宫室制度。 此后,历代王朝的都城都承龚了以择中建都、择中立宫为理念的宫室制度,到元大都和明 清的北京,更是将其发展到了极致。 (摘编自王巍《从考古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材料二: 汉宇构形蕴含文明。纵观文明发展史,汉字是最有奇格称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 的。汉字具有对中华文明的承载力、对先进文化的创造力和对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成为 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归宿和精神家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和文化纽 带。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对汉宇形体结构进行理据分析,借 。 助汉宇形义关系,阐释传统文化事项,揭示先民复杂的心智劳动、行为方式、认知思维和 文化心理,是再现文化创造、文明发展历史过程的重要途径,对认识和研究中华文明的早 期样态和历史文化风貌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中国人崇尚不偏不倚的中庸和谐之道,这种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反映在汉字形体上就 表现为构形的对称平衡。有的汉字形体本身就是对称的,如“大”“天”“田”“目”“中” 等。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