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7210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4次 大小:22524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一卷,PDF,试卷,语文,学期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 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 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城作答,超出答题区城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从算 法推荐到自动驾驶,科技正在重塑人类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一个根本性问题日益凸 显:科技发展是否正在挤压人文精神的空间?当DeepSeek R1斩获“短篇故事创作”大赛全球第一的 佳绩,当GPT-5不仅能够生成逻辑严密的学术论文,其创作的意识流小说《量子花园》更入围了布克 奖长名单时,我们不禁担忧人类创造力的价值。这种矛盾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命题:料技与人文的关系 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玻除“技术至上”的迷思。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税离人文关怀 的技术进步都可能走向异化。工业草命时期,机器大生产提高了效率,却造成了工人劳动的异化:数宇 时代,算法优化了信息分发,却可能加刷认知偏见。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发展也必须确立“以人 为本”的伦理准则,将人的尊严、价值和全面发展作为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 这种共同体的构建还需要重新定义“创新”的内满。真正的创新不应仅是技术参数的突玻,更应是 科技与人文的协同演进。敦煌研究院利用AI技术复原壁画,不仅实现了文物保护的技术突破,更激活 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数字文创,通过V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在技 术呈现中坚守了文化本真。这些案例证明,当科技被赋予人文温度时,其社会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 语文第1页(共8页) 的释放。 (摘编自王宁《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 人工智能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可能,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有赖于科技与人 文的深度融合。当前,我们正处在文化传播范式转型的关健期。传统传播模式受限于时空边界,而智能 传播则打玻了这些限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精准把提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接受特点:借助机 器学习,能够实现文化内容的智能造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些技术手 段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率,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 然而,技术赋能只是手段,文化传承才是目的。在古籍数字化进程中,AI可以快速识别模糊字迹、 自动校对标点,但对文本思想内涵的解读仍需学者的人文素养。比如《论语》“仁者爱人”的翻译,机 器可能直译为“benevolent people love others”,但其中蕴含的“推己及人”的伦理观,需要人文研究 者来准确传达。同样,在国画艺术的数字化呈现中,算法可以还原笔墨技法,但画作的气韵生动仍需艺 术家的审美判断。 这种融合对国际传播尤为重要。当TikTok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技艺时,算法会根据用户偏好进行 推荐,但文化价值观的传递质量取决于内容生产者的人文底蕴。李子柒视频的全球走红,既得益于智 能分发技术,更根植于其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星现。这说明,人工智能可以扩大文化传播的声量,但 决定传播深度的仍然是人文内涵。 (摘编自曾艳钰《科技人文融合:人工智能赋能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