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园地三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 ) 1.朗读、背诵《赠汪伦》。 2.和大人一起读《谁和谁好》,感受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的美好情感。 ( 教学重点 ) 1.朗读、背诵《赠汪伦》。 2.和大人一起读《谁和谁好》,感受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的美好情感。 ( 教学难点 ) 背诵《赠汪伦》。 ( 教学过程 ) 新课导入 教师:说起古诗,你能想到哪些诗人呢?(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我听到大部分同学都在说“李白”。你会背李白的哪些诗呢?(教师指名回答,相机要求背诵。) 教师:同学们积累得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一首李白写的诗———《赠汪伦》。(课件出示题目,学生齐读。) 新知探究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学习“日积月累” 1.朗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2)教师指名朗读,纠正发音,指导“赠、汪、乘、行、声、情”等后鼻音的发音。 (3)教师范读,学生重点注意语速和节奏。 (4)同桌练读,相互指正。 (5)男生、女生赛读,教师点评。 2.再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1)教师:同学们结合插图再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思考图片上这两个人分别是谁,这首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①同桌交流。 ②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穿蓝衣服的是李白,穿绿衣服的是汪伦,他们是好朋友。李白要走了,汪伦来送行。 (2)教师:说说你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学生:从第1句诗中可知,李白要乘船出行,所以船上的是李白;从第2句和第4句诗可知,岸上的人是汪伦,汪伦在为李白送行;从教材插图上也可以知道,二人互相作揖,是在拜别。 教师过渡:这是一首送别诗。你能想象李白和汪伦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踏歌”:踏歌是古代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3.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要分别了,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会说些什么?想一想,然后同桌之间演一演。 ①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②同桌分角色表演。 ③教师指名在班内表演,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结合教材插图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借助教材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通过想象画面和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降低学生背诵古诗的难度。 (二)探究二:学习“和大人一起读” 1.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儿歌。 教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儿歌,这首儿歌叫《谁和谁好》,那到底“谁”和“谁”好呢?快去儿歌中去找找。同学们,借助拼音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指名学生读儿歌。教师相机正音。 (3)师生一问一答,合作读儿歌。 (4)教师选取几组学生一问一答读儿歌。 2.了解儿歌内容。 教师:找一找,儿歌中描写了谁和谁好。 学生:藤和瓜好;蜜蜂和花好;白云和风好;我和同学好。 教师:它们为什么要好呢?你和同学为什么要好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是好朋友,同学们要多观察,多发现。也希望同学们能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一起唱歌,一起上学,越来越快乐。 3.师生齐读儿歌。 【设计意图】这首儿歌具有一问一答的特点,通过师生一问一答式的合作朗读,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 课堂小结 这节课朗读了古诗《赠汪伦》,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背诵了古诗;一起读了《谁和谁好》,了解了儿歌的内容,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美好情感。 课后任务 1.背诵《赠汪伦》。 2.和大人一问一答,一起读读《谁和谁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