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中的"20.2数据的波动程度"。主要内容包括:理解方差的统计意义,掌握方差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数据方差,运用方差比较不同数据集的波动程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农科院选种、运动员选拔等案例,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2.内容解析 方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平均数共同构成数据分析的双翼。学生在七年级已掌握平均数、中位数等集中趋势量,本节将系统学习方差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理解方差需要通过具体案例体会其统计意义,通过对比不同数据集的方差值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为高中学习标准差、回归分析等奠定基础。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通过农科院选种案例,理解方差对数据波动性的刻画作用 (2)能独立计算数据方差,解释方差数值的实际意义 (3)运用方差比较不同数据集的稳定性,做出合理决策 (4)通过中考真题训练,提升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能力 2.目标解析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平均数+方差"的双维度数据分析框架。在计算实践中体会方差对离散程度的量化表达,在问题解决中培养统计决策能力。通过方差概念的建构过程,发展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为后续学习概率分布、假设检验等统计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概念理解障碍:方差公式的数学抽象性可能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其统计意义 计算操作困难:复杂的计算步骤(求平均→算差值→平方→再平均)容易出错 实际应用脱节:难以将方差数值与具体情境中的稳定性判断建立联系 决策依据模糊:在平均数相近时,部分学生可能忽略方差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某面包店要选择稳定的面粉供应商,A厂10袋面粉重量(kg)为: 50.1, 49.9, 50.0, 50.2, 49.8, 50.1, 50.0, 50.1, 49.9, 50.0 B厂数据为: 51.0, 49.0, 50.5, 49.5, 50.0, 50.5, 49.5, 50.0, 50.5, 49.0 两厂平均都是50kg,该选哪家?为什么? 问题2 校田径队选拔跳远运动员,甲、乙选手5次成绩(米): 甲:5.2, 5.4, 5.0, 5.1, 5.3 乙:5.4, 4.8, 5.5, 4.9, 5.4 平均都是5.2米,该选谁?判断依据是什么? 问题3 某药厂检测两种胶囊装量(mg): A型:199, 200, 201, 200, 200 B型:185, 210, 195, 205, 195 平均都是200mg,哪种生产线更稳定?如何量化这种差异?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真实情境,揭示仅用平均数分析的局限性,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数据波动性的需求。对应目标(1)(3)。 (二)合作探究1 探究1 农科院试验田产量数据(单位:吨): 甲 7.65 7.50 7.62 7.59 7.65 7.64 7.50 7.40 7.41 7.41 乙 7.55 7.56 7.53 7.44 7.49 7.52 7.58 7.46 7.53 7.49 任务: 计算平均数 甲,乙 绘制数据点分布图(转化为表格形式): 产量区间 甲出现次数 乙出现次数 -7.45 3 1 7.45-7.50 2 3 7.50-7.55 1 4 7.55-7.60 3 2 7.60-7.65 1 0 追问: (1)数据波动大意味着什么? (2)如何量化这种波动差异? (3)所有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直接相加可行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1 计算以下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之和: 数据集:2, 4, 6, 8, 10 () 差值和:(-4)+(-2)+0+2+4=0 解析:正负抵消无法反映真实波动,说明需要改进量化方法 尝试计算平方和: 解析:平方消除负号,总和反映总体波动 答案: 0(说明直接求和不可行) 40(提供方差计算思路) (四)合作探究2 探究2 推导方差公式: 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 平方消除负号: 求平均值: 验证: 计算甲种玉米方差: 甲 研究3 证明方差性质: (1)方差恒非负: (2)方差为0 所有数据相等 (3)方差越大,数据越分散 设计意图:通过公式推导理解方差数学本质,通过实例计算掌握操作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