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和技巧,根据观察对象调整观察倍数。 学会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如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和显微镜观察,并能对比不同观察方式下的结果差异,准确记录观察所得。 通过对昆虫等微小物体的观察,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对不同观察方式下昆虫特征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观察现象中归纳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基于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和联想,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考昆虫特征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 科学素养 学生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认识到微小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拓宽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 熟悉光学显微镜和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理解科学观察工具对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技术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 责任态度 在使用观察工具和进行观察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护实验器材,珍惜观察材料。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交流观察结果和想法,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光学显微镜和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够运用这些工具对昆虫进行有效观察。 明确昆虫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分辨昆虫与其他小型动物,加深对昆虫的认识。 教学难点 从观察到的昆虫细微特征中,深入理解昆虫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能够准确聚焦并清晰观察到昆虫的细微结构,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包含多种小型动物的图片,其中既有昆虫,如蝴蝶、蜜蜂、蚂蚁等,也有非昆虫,如蜘蛛、蜈蚣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并分组讨论 “图片中哪些动物是昆虫,你是怎样分辨的?”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即判断昆虫的依据。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出本节课关于观察昆虫等微小物体的主题。 通过展示丰富多样的小型动物图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和讨论中,初步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辨昆虫。 小组讨论和代表发言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昆虫特征的已有认知水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二)探究活动 (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详细讲解并示范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包括取镜与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的配合使用)以及观察记录等步骤。讲解过程中,强调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如避免物镜压碎玻片标本、保持显微镜的清洁等。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光学显微镜及相应的玻片标本(如昆虫局部结构的玻片)。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亲自操作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尝试找到清晰的图像,并记录观察到的昆虫结构特征。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使用 教师介绍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强调其与光学显微镜在操作上的异同点,如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相对更便于携带和直接观察实物等。 为每个小组发放手持式简易显微镜,并提供一些昆虫实物(如蚂蚁、蚜虫等)。学生使用手持式简易显微镜对昆虫进行观察,感受其放大效果,观察昆虫的整体形态和部分细节特征,并与之前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记录观察差异。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使用手持式简易显微镜的观察体验。 (三)、用肉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