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达尔文 教学目标 1. 梳理达尔文论证“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逻辑与关键证据,理解科学论证的严谨性; 2. 通过问题链探究,分析文本中“事实-推理-结论”的论证结构; 3. 结合生活实例,体会自然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培养科学思维与批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问题链探究,分析文本中“事实-推理-结论”的论证结构; 2. 结合生活实例,体会自然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培养科学思维与批判意识。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同学们,1859年11月24日,伦敦的书店里挤着一群“抢书人”———他们抢购的不是小说,而是一本厚达500多页的科学著作《物种起源》。这本书出版当天就售罄,却也引发了一场持续百年的争论:有人说它“颠覆了上帝的权威”,有人骂它“把人类等同于猴子”,但更多科学家翻着书中密密麻麻的笔记感叹:“达尔文用20年的观察,给‘生物如何演化’写下了最扎实的‘证据清单’。” 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自然选择的证明》,正是《物种起源》的核心篇章。这节课,我们不妨把自己想象成19世纪的科学读者———面对达尔文递来的“证据集”,我们要做的不是急着判断对错,而是先弄明白:他到底用了哪些事实?这些事实如何串成逻辑链?又是怎样一步步“证明”自然选择的存在?现在,让我们翻开课文,跟着达尔文的笔,去看一场用事实“说服世界”的科学论证。 达尔文 从好奇的“问题小孩”到用事实“说服世界”的科学家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09年出生,1882年逝世,一生用观察与探索为人类揭开了生命演化的奥秘。 达尔文 1. 达尔文从小就对自然充满好奇。 小时候,他常爬到树上看鸟孵蛋,到河边钓鱼观察鱼的生活,还把蝴蝶、蜻蜓做成标本。有一次,他站在树下观察小鸟,为了不打扰它们,一动不动站了好久,结果一只小松鼠误以为他是木桩,顺着腿爬上了他的肩膀。这种对自然细节的专注,让他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达尔文 1828年的一天,他在伦敦郊外的树林里发现老树皮下有虫子蠕动,剥开树皮后抓到两只奇特甲虫。这时第三只甲虫突然跳出,他情急之下把手里的甲虫塞进嘴里,腾出手抓第三只。结果嘴里的甲虫放出辛辣毒汁,蜇得他舌头又麻又痛,但他顾不上疼痛,带着三只甲虫跑回学校研究。后来这种甲虫被命名为“达尔文”,成了他与自然结缘的有趣见证。 2. 对科学的热爱甚至到了“忘我的程度”。 达尔文 1831年,他放弃待遇优厚的牧师职业,以“博物学家”身份自费登上“贝格尔号”,开始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他爬山涉水采集标本、挖掘化石,在安第斯山顶发现贝壳化石,由此思考“物种是否会随环境变化”。这段经历让他逐渐怀疑“物种不变论”,为进化论埋下了种子。 3. 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勇敢的探索者。 达尔文 1858年,当他收到青年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发现对方提出了与自己研究近20年的“自然选择”理论几乎一致的观点时,他第一反应是建议立即发表华莱士的成果,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著作。后来在朋友劝说下,两人才以合著形式公开理论。这种“成人之美”的品格,让进化论的诞生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对自然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加上谦逊的胸怀,正是探索未知最珍贵的力量。 4. 科学精神里透着谦逊。 学习人物二:梳理文本 一、请给文章划分层次段落,并归纳段意。 层次 段落范围 层意归纳 总论 分论1 分论2 分论3 一、请给文章划分层次段落,并归纳段意。 层次 段落范围 层意归纳 总论 第1-2段 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分论1 第3-7段 从物种起源与演变角度证明自然选择 分论2 第8-11段 从遗传与变异角度证明自然选择 分论3 第12-14段 从地理分布角度证明自然选择 二、逐段阅读,理清“自然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