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65290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2024-2025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7张PPT)

日期:2025-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13706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024-2025,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2005年钱学森提出了一个让中国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在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新课导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一位英国学者在1976年也提出过类似的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作者导入 美国有几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他们之中,丁肇中在领奖时用中文来演讲,由此可见丁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不仅如此,丁肇中还向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鼓励和教育我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文章。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伦茨奖。2014年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学术思想特点: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介绍作者 背景介绍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发表了这篇演讲。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4.联系实际,践行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 、 。 常见论证方法: 、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 要点回顾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对所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作者用以支持论点的事实或道理,可分事实论据及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作者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 议 论 文 的 结 构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正心(端正心思)、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国、平天下。但《大学》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知识链接 二 2.解释词语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推究事物的道理。 修身: 齐家: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达到完善的理解。 诚恳的心意。 使人心归向正道。 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指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 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 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