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情 境 导 入 我爱这土地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北方》 情 境 导 入 我爱这土地 “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封锁着中国,而我爱这悲哀的、古老的土地和种族”,这是诗人艾青的深情告白,也是他不屈的呐喊———我爱这土地! 学 习 目 标 我爱这土地 1.深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情结。 形近字 预习检查 涌( ) 踊( ) 恿( ) yǒnɡ 汹涌 踊跃 怂恿 嘶( ) 撕( ) 厮( ) sī 嘶哑 撕扯 厮守 sī sī yǒnɡ yǒnɡ 我爱这土地 作家名片 预习检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时第一次使用笔名“艾青”。 我爱这土地 作家名片 预习检查 20世纪30年代,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代表作品主要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等。这一时期,其诗作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其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其诗风发生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意变得更警策,代表作有《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等。 我爱这土地 新 课 探 究 我爱这土地 1.初读感知:请大声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受诗歌包含的思想情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2.再读感受:听读录音诵读,感受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时代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三读品味:(1)品读第一节,圈画典型意象,并思考其象征意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意象:渗透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意”,即情感;“象”,即物象,自然景象。如“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水人家”都是意象。 意象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象征: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诗歌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事实上是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