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166483
【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78次
大小:4005356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下册
,
教学设计
,
课件
,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三年级
,
大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黄文慧 课题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情感价值: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名扬中外的原因,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单元导语明确要求“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清明上河图》作为唯一以绘画作品为载体的课文,与《赵州桥》《纸的发明》共同构成“物质文化遗产-科技发明-艺术作品”的传统文化认知矩阵,落实“初步认识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学段目标。2.文本分析:核心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侧重段落结构分析,如 2-4 段从人物、街市、细节展开);拓展要素:“收集资料,介绍一处中国传统文化”(对应课后“宣传创作”任务,衔接口语交际与语文园地)。 学情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围绕三年级学生设计,他们对传统文化有初步认知但缺乏深度,能识别总分结构却难理解画作历史内涵,对AI等技术兴趣浓厚。教学需借助动态素材突破时空认知障碍,通过“小记者闯关”等情境激发兴趣,结合关键句分析与AI互动,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核心素养目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聚焦核心素养,通过语言建构使学生掌握词汇与描写句式,借思维训练培养文本分析与画面还原能力,从审美角度引导体会传统绘画与语言艺术之美,在文化层面让学生理解画作历史价值并激发传承意识,实现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多维提升。 教学重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关键句,理解文章从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桥北头情景传神等方面把《清明上河图》写清楚的方法,掌握“有的…有的…”等句式在场景描写中的运用,同时结合文本理解画作展现的北宋市井生活风貌,体会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描述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内涵,建立“艺术作品—时代背景—社会生活”的关联认知,具体表现为:让学生理解画作以市井生活为题材的历史意义,感悟“一乘轿子”“马笼头”等细节背后的宋代社会风貌;突破时空隔阂,通过文字想象桥北头场景的动态画面并体会画家捕捉生活细节的艺术匠心;将对画作的认知升华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其“名扬中外”的深层原因不仅在于绘画技巧,更在于对时代文化的记录与传承。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沉浸式场景构建:通过 3D 动态复原《清明上河图》汴京街景,搭配市井音效(叫卖声、马蹄声),让学生置身北宋生活场景;设计“小记者穿越汴京”任务卡,明确“采访画家”“报道街市”等角色任务,使文本学习转化为情境体验。技术融合应用:利用AI虚拟人物“张择端”发起对话,如通过语音提问,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实现“人机交互”驱动的探究式学习。2.任务驱动法 分层任务链设计: 基础层:圈画文中人物职业,用“有的…有的…”句式整理(语言建构);进阶层:小组合作还原桥北头场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4藏戏课件(共48张PPT)(2025-09-18)
2025年统编版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能力素养达标卷(含答案)(2025-09-18)
12《为人民服务》课件(共20张PPT)(2025-09-18)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课件(共33张PPT)(2025-09-18)
8《匆匆》课件(共16张PPT)(2025-09-18)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