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作文试题深度解析及范文 全国高考一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分析:在沉默与呐喊中叩问民族灵魂 1. 命题意图: 2025 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以老舍、艾青、穆旦三位作家的经典片段为载体,构建 “沉默 — 发声 — 觉醒” 的精神演进链条,其核心命题意图体现在三个层面: ◎历史纵深的民族记忆唤醒:三则材料分别指向抗战时期(老舍《鼓书艺人》写于 1945 年)、民族危亡时刻(艾青《我爱这土地》创作于 1938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穆旦《赞美》发表于 1941 年),通过文学经典的复现,引导考生触摸民族精神的历史肌理。 ◎表达困境与精神突围的辩证:从 “开不了口” 的压抑到 “嘶哑喉咙” 的抗争,再到 “带血的手” 的拥抱,材料暗含 “沉默 — 爆发 — 新生” 的情感逻辑,要求考生思考精神表达的多元形态及其时代意义。 ◎青年使命的现实叩问: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时代节点,命题者将历史文本转化为现实镜鉴,呼吁考生在 “数智化” 浪潮中守护精神火种,完成从 “历史见证者” 到 “精神传承人” 的身份转换。 三则材料虽出自不同文体,但共同指向 “表达” 这一核心命题 ——— 当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交织时,如何突破困境、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关键词句深度解读: (1)老舍的“开不了口”——— 沉默中的精神沉淀 ◎具象困境:鼓书艺人 “心里直翻腾” 的生理阻滞,折射出旧时代底层艺人在生存重压下的失语状态,是个体尊严被挤压的隐喻。 ◎抽象力量:这种沉默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如寒潭静水般积蓄着精神能量。正如材料中 “开不了口” 的瞬间,恰是艺术良知与时代苦难激烈碰撞的时刻,暗示着精神觉醒前的黑暗期。 (2)艾青的“嘶哑喉咙”——— 困境中的精神坚守 ◎生物意象的诗化转译:鸟儿 “嘶哑的喉咙” 超越了生理层面的痛苦,成为民族苦难的发声器。这种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悲壮,与淞沪会战中 “八百壮士” 吼唱国歌的场景形成跨时空呼应,彰显中华民族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的精神特质。 ◎土地情结的深层投射:艾青笔下的 “土地” 既是物理空间,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用嘶哑喉咙歌唱” 的行为,本质上是对文明根基的守护,与敦煌守护者常书鸿、樊锦诗 “扎根大漠” 的坚守形成精神同构。 (3)穆旦的“带血的手”——— 觉醒后的精神升华 ◎暴力美学的诗意解构:“带血的手” 打破了传统文学对完美英雄的想象,以肉体创伤具象化民族抗争的惨烈。这种 “残缺之美” 与穆旦在缅甸丛林中弹后仍坚持创作的经历相互印证,揭示精神觉醒往往伴随着肉体的剧痛。 ◎集体意识的觉醒宣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的呼喊,标志着个体苦难升华为集体抗争。正如材料中 “带血的手” 与 “拥抱” 的并置,暗示着民族新生需要以牺牲为代价,更需要团结的力量。 三则材料共同构成了20世纪文学的苦难觉醒精神谱系,从沉默隐忍到发声抗争,再到创伤中凝聚新生力量,勾勒出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破茧的精神轨迹。 二、立意指导:多维切入,构建精神坐标系 (一)核心立意方向 1. 精神表达的三重境界 ◎沉默的力量:从老舍的 “开不了口” 切入,论述沉默作为精神沉淀的特殊形态。可结合敦煌壁画修复者 “十年面壁” 的坚守、科研工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