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3.植物长在哪里【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植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认识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 科学思维目标 ●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分析植物的不同之处。 探究实践目标 ●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持续保持探 究植物的兴趣,形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单元第3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的第三点“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征”以及“6.1 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的第一点“说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需要水、阳光和空气”。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改变观察的视角,从观察植物过渡到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在这一课中, 学生聚焦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初步探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本课有四个板块,分别为聚焦、探索、研讨、拓展。聚焦板块引导学生交流种植经验,关注植物种在哪里。探索板块设计了三个分层次的活动:探索活动1通过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建立“植物生长需要土壤”的认识;探索活动2通过土地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扎根在土壤中,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探索活动3让学生了解到植物还可以生长在水中。研讨板块,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生长环境的共同特点,比较并说出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与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的不同点。这一部分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进行整理。拓展板块通过在土壤和餐巾纸上种绿豆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状态,形成爱护植物、保护植物生长环境的意识。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科学方法观察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的典型植物。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比较法观察不同环境下的植物,丰富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认识到植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难点:对比不同环境中的植物,认识到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特征不同。 (四)教材解读 聚焦:引导学生分享种植经验,初步讨论把植物种在哪里,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等条件。此处还可以引导学生分享种植植物的照片、观察日记等。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布置。 探索1:展示了大自然中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图片,说明了植物可以生长在公园、花盆、田野、山地等不同的地方。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植物卡片开展活动。通过学生小组共同观察,交流讨论植物都长在哪里。 比较不同环境下的植物,思考植物为什么能生长在田野、山地等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 思考:土壤为植物提供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立足的重要场所。 探索2:展示植物生长在土里的剖面特写,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根是扎进土壤里生长的。教材把植物、动物和环境联系起来。土壤不仅是植物的家,也是许多小动物的家。 探索3:展示水中植物与无土栽培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植物还可以生长在其他的环境中。需要关注的是:水生植物中,漂浮植物的生长不需要土壤,但是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还是扎根在水底的土壤中。 无土栽培的介绍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作物栽培的新技术。根据栽培介质的不同,无土栽培分为无基质栽培和基质栽培。 研讨1:问题指向植物的生长需求,通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有的植物生长在土壤里,有的生长在水里。 研讨2:指向生长在土壤和水中两种不同环境下植物的区别。例如,胡萝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