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08198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9.1.1 变量与函数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2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245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4-2025,学年,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
  • cover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 19.1.1 变量与函数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 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的起始课,内容包括: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变量与常量的概念,辨析自变量与函数的关系,掌握函数定义的核心要素(两个变量、唯一对应性),并能用解析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 内容解析 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核心数学模型。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习代数式、方程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建立函数思想。通过分析汽车行驶、票房收入、圆形涟漪、矩形周长等实例,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变量间的依赖关系,理解“唯一对应”这一函数本质特征,并学会用解析式描述函数关系。这为后续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奠定基础,同时培养数学建模与抽象思维能力。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 能识别具体问题中的变量与常量,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定义; (2) 能根据实例归纳函数的核心特征(“两个变量”与“唯一对应”),并判断变量间关系是否为函数; (3) 能用解析式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 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 (1) 后,学生能将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语言,体会变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目标 (2) 强调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函数概念的结构化认知;目标 (3)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意义,发展应用意识与模型思想,为后续函数性质研究提供工具支持。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概念混淆:学生易混淆“变量”与“常量”,或忽视“唯一对应”这一关键特征,误认为所有关联变量都是函数关系; 抽象困难:从实例中抽象函数关系时,部分学生难以剥离非本质属性(如单位、具体数值),无法聚焦变量间的依赖本质; 实际意义忽视:求自变量取值范围时,易忽略实际限制(如时间非负、几何量约束),仅考虑解析式形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引入 问题 1 电影票售价 10 元/张。若一场售出 张票,票房收入 元。 当 取 150, 205, 310 时, 的值如何确定? 问题 2 用 10 m 绳子围矩形。一边长 m,邻边长 m 满足 。 若 , ,求 的值,并思考 能取任意实数吗? 设计意图: 通过动态问题链,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过程中的“变量”与“常量”,体会变量间的依赖关系。对应目标 (1),培养从实际抽象数学概念的能力。 (二) 合作探究 1 探究 1 问题:上述实例中是否有共同规律? 答:每个问题均涉及两个变量(如 与 、 与 ),当一个变量取定值时,另一变量有唯一确定值与其对应。 追问:圆的面积 与半径 的关系 是否满足此规律? (三) 巩固练习 1 水箱原有水 10 L,每小时漏水 0.05 L。剩余水量 (L) 与时间 (h) 的关系为 。 问: 时, 此关系是否满足“唯一对应”? 答:;是,因 每取一值, 唯一确定。 表:某地温度随时间变化 时间 (h) 6 8 10 12 温度 (°C) 18 22 25 28 问:温度是否为时间的函数? 答:是,因每个时间对应唯一温度。 (四) 合作探究 2 探究 2 问题:函数定义中的“唯一确定”指什么? 猜想:若变量 随 变化,且 每取一值, 有且仅有一个值对应,则 是 的函数。 验证: 例 1:正方形面积 ( 为边长), 时 (唯一); 反例:身高 与年龄 ,同一年龄可能对应不同身高(不唯一)。 探究 3:函数定义的核心要素 归纳: 一个变化过程; 两个变量 (自变量)、(函数); 对于 的每一个值, 都有唯一值与其对应。 设计意图: 通过正反例辨析,深化对函数“唯一对应”本质的理解,突破概念混淆的难点。对应目标 (2)。 (五) 典例分析 例 1 汽车油箱有油 50 L,每千米耗油 0.1 L。剩余油量 (L) 与行驶路程 (km) 满足: (1) 求行驶 200 km 后剩余油量; (2) 确定 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