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翻译:(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翻译: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翻译: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翻译: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翻译: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千乘国家上,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过后,就可以使百姓有保卫国家的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翻译: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翻译: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您)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翻译:(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翻译:(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翻译:(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翻译:(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翻译:(孟子)说:“大王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翻译: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翻译:(那动作)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翻译:梁惠王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