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2025·新高考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Ⅱ)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 一、提取概念 1.歌唱:象征用艺术(文学、音乐、语言等)表达内心情感,既是个体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民族的发声。 2.情感与责任:“心里直翻腾”体现情感的压抑与涌动,“嘶哑的喉咙”“带血的手”暗示表达的艰难与代价,蕴含个体对家国的责任与担当。 3.民族觉醒:从“鼓书艺人”的挣扎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凸显个人表达与民族精神觉醒的关联。 二、解释概念 1.歌唱的本质:非单纯音乐行为,而是通过艺术载体传递思想、倾诉情感,是个体与时代对话的方式。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试图用表演传递情感,艾青、穆旦以诗歌呐喊均体现艺术是“发声工具”的意义。 2.情感与责任的张力:“心里直翻腾”揭示情感表达的内在矛盾———想倾诉却因现实阻碍(如时代困境、个人怯懦)而犹豫,但“嘶哑”“带血”表明真正的表达往往伴随痛苦与牺牲,是责任驱动下的必然选择。 3.民族觉醒的触发机制:个体的“歌唱”并非孤立,当无数声音汇聚,便成为民族精神觉醒的号角。穆旦的“拥抱”象征个体与民族的共情,个人表达最终升华为集体意识的觉醒。 三、建立关系(中心论点) 个人以艺术为媒介的情感表达,是民族精神觉醒的起点与动力。 解析:老舍《鼓书艺人》代表传统艺术者的挣扎,艾青、穆旦则以现代诗歌展现觉醒后的呐喊。三者共同指向:个体通过艺术突破情感压抑,以真诚的表达唤醒自我与他人,最终凝聚为民族奋进的力量。 四、审题逻辑链 材料意象(歌唱)→抽象概念(艺术表达、情感责任、民族觉醒)→关系建构(个体表达→集体共鸣→民族觉醒)→结构分层(突围→唤醒→汇聚)→事例支撑(跨领域、跨时代人物) 【设计思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本题所选三则材料均与抗战有关。 材料一来自本试卷阅读Ⅱ第一个文本《鼓书艺人(节选)》,这是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材料中的“他”即主人公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方宝庆百感交集以致“开不了口”,既反映了他对孩子的疼惜,也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 材料二来自教材,艾青《我爱这土地》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即便学生记不下全诗,单看所选诗句与诗题也能发现,这是讴歌“土地”的诗篇,诗人以鸟自比,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嘶哑的喉咙”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 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我”“你们”“带血的手”:“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 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本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提这些主题,既是纪念,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