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25402

6.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11-28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223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数学,华东师大,学年,2025,2024
  • cover
6.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 内容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一次方程组”第6.1节“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主要内容包括: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建立方程组模型,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及验证方法。 2. 内容解析 学生已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进一步研究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足球赛积分、校舍改造等生活情境,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理解“解”需同时满足两个方程的意义。这为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加减法)及解决复杂应用问题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起点。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发展数学抽象能力。 (2) 经历“尝试检验—列式表达—建立模型”的过程,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掌握验证解的方法。 (3) 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应用意识和运算能力。 2. 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后,学生能从“胜场数” “平场数” “拆除面积”等实际问题中识别两个未知量及其约束关系,准确列出方程。目标(2)强调通过具体数值代入验证,理解“解”需同时满足所有方程,体会方程组的整体性。目标(3)要求学生迁移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如速度、价格问题),为后续学习提供思维工具。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抽象建模困难:学生难以从文字描述中提取两个独立的等量关系(如“总场数=胜+平+负” “总分=3×胜+1×平”)。 解的概念混淆:易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直接迁移,忽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需满足所有方程。 验证过程疏漏:部分学生验证解时仅代入一个方程,忽略双重验证的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暑假足球邀请赛中,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勇士队参赛9场,负2场,总积17分。该队胜、平各几场? 问题2 上述问题中有哪些已知量?未知量是什么?等量关系如何表述? 问题3 若设胜场数为 ,平场数为 ,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体育赛事为背景,激发兴趣。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出数学模型,对应目标(1),培养从实际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1 探究1 根据问题3,列出方程并填写表格: 胜场 平场 合计 场数 得分 追问:方程 和 有何共同特征?能否合并为一个整体? (三)巩固练习1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1) (2) (3) 答:(1) 是;(2) 否(次数为2);(3) 否(次数为2)。 货车和摩托车的速度和为 100 km/h,货车速度是摩托车的 。设摩托车速为 km/h,货车速为 km/h,列出方程组。 答: (四)合作探究2 探究2 尝试给 赋值,检验哪组值同时满足方程组: 猜想: 可能是解。 验证: 代入方程①: → 成立; 代入方程②: → 成立。 探究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如何定义?能否举例说明? 结论:使方程组中每个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称为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数值操作理解解的本质,强化“双重验证”的思维,对应目标(2)。 (五)典例分析 例1 校舍改造问题:某校计划拆除旧校舍,新建校舍使总面积增加 30%。新建面积是拆除面积的 4 倍。设拆除面积为 m ,新建面积为 m ,列出方程组并验证解。 解: 等量关系: ① 新建面积比拆除面积多 : ; ② 新建面积是拆除面积的 4 倍: 。 验证 : → 成立; → 成立。 设计意图:综合训练建模能力,强调解的实际意义,对应目标(3)。 (六)巩固练习 甲、乙两数和为 14,甲数的 比乙数的 2 倍少 7,求两数。 解:设甲数为 ,乙数为 。 知识点:从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