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变与不变 一,泥巴变形记 1,我们周围的事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2,泥巴:形状改变了;构成物质不变。 3,用团,挖,搓.....等方法将泥巴捏成小泥人。 4,注意卫生,使用安全环保的陶泥。 二,蜡的有趣变化 1,蜡的形状,大小,状态发生了变化;构成物质不变。 2,切割后的蜡烛变短了,但还是蜡。 3,用酒精灯给蜡块加热,蜡块受热后会熔化,从固态变为液态;冷却后,蜡油由液态变成固态,状态和原来不同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能铸造青铜器。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 5,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制模--制范--熔铸--修整。 6,实验时必须戴口罩和手套。 7,蜡变成蜡油、巧克力熔化、铁水变成钢锭、铸造青铜器等变化的共同点是形状和状态等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三,混合与分离 1过滤:(利用了物质的水溶性特征) 物体混合在一起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来分离;过滤是用来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实验操作。 2,过滤的“一贴、二低、三靠”:(会辨别理解) 一贴: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壁。 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要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的尖嘴要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引流,防止液体飞溅。 3,蒸馏白酒的技术利用了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的原理。 ( 过滤装置 ) 4,实验操作: ( 玻璃棒 ) ( ①将 盐和芝麻的混合物倒入烧杯,加水,搅拌。 ( 混合搅拌 ) ) ( ②将烧杯里的 盐水通过有滤纸的漏斗倒入另一个烧杯里 , 将芝麻分离出来 。 ( 过滤分离 ) ) ( 漏斗 ) ( 烧杯 ) ( 蒸发皿 ) ( ③将烧杯里的 盐水倒入蒸发皿(min) ,用 酒精的加热至水全部蒸发 。 ( 蒸发结晶 ) ) ( ④ 重新分离出盐和芝麻。 ) ( 蒸发装置 ) ( 酒精灯 ) ( 铁架台 ) ( 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①使用 坩埚钳 取放蒸发皿; ②液体不能超过 蒸发皿容积的2/3 ; ③ 加热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 防止液体飞溅 ; ④ 大量固体析出后 就熄灭酒精灯,用余热蒸干剩下水分 ; ⑤戴护目镜。 ) 5,生活中混合物的分离: (1)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利用浮力分离好种子与坏种子) (2)风谷车分离饱满稻粒和瘪(bie)稻粒。 (3 )利用酒精的沸点和水的沸点的温差,分离酒精和水,从而提高酒的浓度。(沸点不同) 6,分离混合物:(会用分离方法) 一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后,还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性质特征,可以使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混合的物质 分离方法 结果 水和盐 蒸发结晶(沸点不同--分离固体、液体) 能分离 水和沙 过滤 能分离 铁屑和木屑 磁铁吸 能分离 沙和绿豆 用筛子筛离 能分离 水和醋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分离液体、液体) 能分离 【额外补充】 1,酒精灯火焰构成: 外焰(温度最高)- 内焰 - 焰心 2,酒精灯使用“三不能”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一,蚕宝宝出生了 1,我国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5000年历史。 2,蚕宝宝的家要温暖、通风。它们爱清洁,要经常打扫,清除粪便和残叶。(干净、舒适) 3,蚕的食物:最爱桑叶,莴苣叶。 (新鲜、干净) 4,蚕卵特点: (1)蚕卵形状:鼓的,中间陷,扁圆形 (2)蚕卵颜色:刚产下淡黄色;将孵化的紫黑色 (3)蚕卵大小:芝麻大小(长1毫米左右) (4)保存蚕卵和桑叶的方法是冷藏 5,刚出生的蚕宝宝叫蚁蚕,整体黑色,长着许多细毛,大小和蚂蚁差不多,有一道白色条,有好几截,每截下面有黑点。 6,蚕卵的孵化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天气干燥时,给蚕卵喷点水。 二,蚕宝宝在长大 1,蚕的粪(fèn)便是黑色的,像五角星形。 2,蚕总是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