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章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 9.4 中心对称 第2课时 本节第二课时围绕中心对称的性质与应用展开,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接第一课时中心对称的概念,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中心对称性质的研究,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图形的变换,为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奠定基础,在几何知识的衔接与拓展上起着关键作用. 1.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对中心对称的概念有所了解,知道中心对称是一种图形变换,能识别简单的中心对称图形,但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缺乏系统认识. 2.此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在探究中心对称性质时,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获取一些直观感受,但在归纳总结性质并进行逻辑推理证明方面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空间观念不够强,在复杂图形中准确找出对称中心、对应点等存在困难. 3.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不高.在运用中心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出现考虑不全面、粗心大意等情况,且缺乏解题后的反思总结习惯.不过,学生对生活中有趣的图形变换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1.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 2.能确定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中心. 3.通过作图,能够探究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联系. 4.通过解决中心对称相关的实际问题,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重点:能确定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称中心; 难点:通过作图,能够探究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联系 复习导入 思考:在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中心对称的定义和特征,你还记得吗? 答:①中心对称是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与原图形重合,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②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所有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都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复习旧知识,有助于新知的引入和学习. 探究新知 活动一:作图找对称中心 问题1:如图所示的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小明是这样找到它们的对称中心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操作:1.先连接一组对称点; 2.找出对称点所成线段的中点,即为对称中心. 依据: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 追问:你呢?你知道其中的理由吗?你还能找到其他方法吗? 操作:连结两对对应点所成的线段的交点即为对称中心. 依据:如果两个图形的所有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都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总结: 确定对称中心的方法: ①找一对对应点,连成线段作中点; ②找两对对应点,连成线段找交点. 活动二:轴对称与中心对称 问题2:如图,在纸上作△ABC和点O,以及过点O的任意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x、y,作出△ABC关于直线x对称的△A′B′C′,再作出△A′B′C′关于直线y对称的△A′′B′′C′′. 答: 思考:△ABC和△A′′B′′C′′有什么关系? 结论:△ABC和△A′′B″C″成中心对称.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作图,引导他们探究中心对称的基本特征.进而感受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应用新知 经典例题 例1 如图,在△ABC与△A′B′C′中,AB∥A′B′, AC∥A′C′,且,,试问这两个三角形是否成中心对称?若是,请画出对称中心. 答案: 连结AA′、BB′交于点O ∵AB∥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