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52625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7 小猴子下山 教案(2课时)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2119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猴子
  • cover
17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又__”形式的词语。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重点)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难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孙悟空的视频,出示猴子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动物名称,共同交流关于这一动物的特点。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小猴子下山),学生齐读课题。 3.随题识字。 学习生字“猴”:“猴”读“hóu”;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右边是“侯”,比“候”少了一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再自主拼读,同桌互读互纠,教师随机正音。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正音:“扛、扔、捧、蹦”是后鼻音,“摘、追”是翘舌音,“掰、摘”的韵母是“ɑi”;“结”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表示植物长果实,读“jiē”。 3.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和同桌相互交流。 4.(课件出示生字:掰、扛、扔、摘、捧、抱、追)指导识记。 分类识记:“掰、扛、扔、摘、捧、抱”都是手部动作,“追”是脚部动作。 (1)“掰”:两手一分就是“掰”(动作演示)。“掰”是会意字,字从双手,从分。“分”义为“一分为二”。“双手”与“分”联合起来表示用双手把一物分成两份。 (2)课件出示小猴子的动作图片并和生字一一对应。(课后第3题) ◇看图读生字,边读边做动作。(“扔、捧”的韵母都是“enɡ”) ◇同桌合作读:一个读生字,一个做动作。 (3)师生一起说词语,做动作。 掰玉米 扛玉米 扔玉米 摘桃子 捧桃子 抱西瓜 (4)游戏:教师读生字,学生做动作,比一比谁做得快。 (5)说话练习:你能任选几个你喜欢的动作各说一句话吗? 5.(出示生字:结、满、瓜、蹦)指导识记。 (1)指名读,教师正音。 (2)识记字形。 ①“结、满、蹦”是左右结构的字,“瓜”是独体字。 ②“蹦”可以编儿歌识记:“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 ③组词识记。 6.出示识字卡,一人上台任意抽取一张字卡,其余学生抢读并用该字组词。 7.学生自主读课文,再同桌互读、分小组对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指导书写,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观察,读一读,口头组词;和同桌交流写每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并解析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块 右部的横折往左收,撇先直再弯,穿插到左边提的下方,捺较舒展,收笔与撇齐平。 非 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左边三横间距稍密,右边三横间距稍疏。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 常 “ ”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巾”字略宽于“口”。 往 第四笔起笔与左边第一撇同高,最后一横要舒展,高于左边。 片 首笔竖撇长伸,末笔“ ”一笔写成。 瓜 平撇、长撇方向不同;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捺在竖提稍下处起笔,不与平撇相连。 进 “井”字位置稍靠右,撇靠近竖中线;走之第二笔要写得短小,平捺要舒展。 空 首点与第七笔竖位于竖中线,整个字中心对正。 3.学生描红、临摹,把自己的作品和田字格里的会写字相对照,比一比哪里写得好,还有哪些不足。 4.鼓励学生用会写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四、整体感知,作业设计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小猴子下山后都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怎么做的? 3.说说课文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