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54043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566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社会主义,单元,第二,答案,历史,八年级
  • cover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与美国、印度在人均钢产量和人均发电量方面的比较.它说明 ( ) 中国(1952年) 印度(1950年) 美国(1950年) 人均钢产量(千克) 2.37 4 538.3 人均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A.我国工业门类不齐全 B.我国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 2.我国政府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 ( ) A.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B.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3.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 ) 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关键的措施是 ( ) 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1955年8月,武汉钢铁公司开始施工,它的建设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援,先后有18个省(自治区)、48个城市、1000多家工厂为武钢制造设备和配件。这表明 ( ) A.农业对工业建设的支援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优势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6.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材料表明 ( ) A.人民对国家民主建设的支持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 D.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7.1954年9月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工业战线的劳模王崇伦、农业战线的劳模李顺达、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等人汇集一堂。他们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是 ( ) A.筹建新中国 B.讨论“一五”计划 C.审议宪法 D.发动“大跃进”运动 8.下列关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②这部宪法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 ③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④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土地改革 消灭了私有制 B 三大改造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 “一五”计划 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 “大跃进”运动 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0.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要素进行关联分析,下列史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 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②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巩固 ③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大跃进”运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能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3年《人民日报3元旦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12.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中共九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七大 13.下列各种说法和做法中超越了客观条件可能性的是 ( ) ①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②在农村开展合作化运动 ③《人民日报》报道,1958年广西环江县中稻亩产13万多斤 ④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A.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