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红领巾》 第1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课要培养核心素养总目标中的“能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学段目标中的“认识党旗,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学段内容中的“了解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争做好儿童”中的第十五课,让学生认识少先队组织,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感,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是少先队员了”引导学生回顾入队时佩戴红领巾、宣誓和敬队礼等场景,让他们认识党旗,了解队旗和红领巾的含义,体验成为少先队员的自豪感和光荣感。第二板块“在队旗下成长”呈现了学生参与少先队活动的场景,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少先队组织的先进性和活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少先队活动的意愿,鼓励他们自觉地用少先队员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两个板块是递进关系。第一板块侧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第二板块侧重行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在少先队活动中快乐成长。副版绘本《月月和红领巾》通过主人公月月爱护红领巾的故事,引导学生珍惜少先队员的身份,懂得爱护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责任。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一板块内容。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少先队的认知多来源于日常观察,如看到高年级学生佩戴红领巾参与升旗仪式、志愿服务等校园活动,但对红领巾的象征意义(如“红旗一角”“革命传统”)缺乏系统性理解。学生中普遍存在对红领巾的憧憬心理,认为佩戴红领巾是“长大的标志”,但对入队标准和少先队员责任认知模糊。本课尝试需通过具象化活动转化吸收。需通过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互动环节维持学习兴趣开展教学。将红领巾的符号意义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同时通过榜样示范和任务驱动,强化“少先队员”身份认同的深层价值。 教学目标 1.回顾加入少先队的生活体验,感受少先队员这一身份的变化,形成作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懂得爱护红领巾。 2.认识党旗,了解队旗和红领巾的含义,形成热爱少先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及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感受成为少先队员这一身份的变化,认识党旗,了解队旗和红领巾的含义。懂得爱护红领巾。 2.教学难点: 形成作为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形成热爱少先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祖国的使命感。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一、加入光荣的少先队(5分钟)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少先队,了解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历史。知道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每一位同学都渴望成为少先队员。你们当中有一些同学已经成为了光荣的少先队员了。听!这首歌你们熟悉吗? 2.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3.提问:这首歌的全称叫什么? 预设:这首歌叫《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4.提问:每当嘹亮的队歌响起,我们总是能回忆起刚刚加入少先队的情景。谁能说一说,你当时的感受? 预设:很高兴/激动…… 5.追问:激动和高兴在哪里? 预设:觉得成为少先队员很光荣。 6.整理:祝贺你们加入了少先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学生回顾自己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时候的情景,重温当初自豪、光荣的感受。 以新旧课程的前后联系作为开篇,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强调少年先锋队和少先队员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听歌曲的环节为了唤醒学生对少先队的印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