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和谐共生》教案(第1课时) 【核心概念】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与要求】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②知道有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冀人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我为家园”的内容,旨在引导一年级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 ,并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教材通过展示森林被砍伐、环境被污染、动物被杀害等情境,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处于直观形象阶段,对于抽象的环境问题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到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现象,如垃圾、雾霾等,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简单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逐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能够识别常见的环境破坏现象,如森林砍伐、环境污染、动物杀害等,知道这些现象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初步形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科学思维 (1)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对环境问题进行简单地观察和思考,尝试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环保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实践 (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信息,提高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2)进行简单的讨论和交流活动,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4.责任态度 (1)激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爱护环境、节约资源。 (2)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成为环保小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的环境破坏现象及其危害,如森林被砍伐、环境被污染、动物被杀害等对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形成保护环境、和谐共生的科学观念。 【教学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彩笔、画纸)、剪刀。 教师:教学课件、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如塑料瓶、旧衣物、纸盒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PPT:2-10】 回顾旧知: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请你描述你所生存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2.点评总结:地球有很多的动植物,又可供我们呼吸的空气,有大量的水,但是可利用淡水资源有限。 3.展示地球哭泣图片,提出问题:地球怎么啦它为什么在哭泣? 4.播放地球环境受破坏的视频,并展示森林被砍伐、河水被污染、动物失去家园等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5.引出主题: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但我们的地球却在哭泣,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保护环境,和谐共生。(板书课题:和谐共生) 预设:地球上有空气;有很多的动植物;有大量的水。 学生们认真思考。 预设:环境被破坏;动植物没有家。人类环境也受到影响。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对比鲜明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变化,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探究与发现 【PPT:11-21】 1.播放视频,介绍生活中的塑料制品。 2.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塑料制品,讨论使用塑料制品带来的利与弊。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中。 3.组织学生分享交流1:找到了多少件塑料制品。可以仿照:我们小组一共找到了()件塑料制品,有()。 4.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师组织分享2———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补充,展示塑料造成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对塑料的利弊进行总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