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念奴娇·过洞庭》 古诗词诵读 语文 学习目标 1.品味诗词中重点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古代诗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基本特点。 2.分析词中景物描写如何与作者情感相互融合,鉴赏其物境与心境高度统一、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的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并把握其豪放的艺术风格。 重点: 鉴赏词中之景,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难点: 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雅士常于月下反思参悟,践行“观于目,会于心”的审美方式,留下诸多与月相关的经典之作。此前,我们已学习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苏轼的《赤壁赋》,均描绘了月下的美妙景致。今天,我们就一同研读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领略其所写的美好月夜的独特韵味和背后的深刻内涵。 导入新课 初读词作,整体把握 新课讲授 本任务立足整体把握,通过引导诵读使学生感知诗歌韵律,初步把握主题脉络与情感基调,建立起对诗歌的宏观认知。 设计意图 新课讲授 活动:诵读本词,初步感受词作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请同学们自读词作,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其中的景物和人物的特点。 词作上阕所写之景的特点是“表里俱澄澈”,下阕所写之人是“肺肝皆冰雪”。 新课讲授 品读词作,赏景悟怀 新课讲授 本任务基于文本细读,意在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与意象,深入欣赏词作描绘的景致;理解作者的情感与创作意图,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与审美素养。 设计意图 新课讲授 活动一:品上阕,探洞庭自然之美妙。 (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呈现风平浪静之美。此句描绘出广阔而宁静的景象,点明时间为中秋佳节,营造出静谧、平和的氛围。 学生再次朗读上阕,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负责一句词进行深入分析。 要求思考:上阕以“表里俱澄澈”为统领,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的美妙之处体现在哪里?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为“……之美”。 新课讲授 活动一:品上阕,探洞庭自然之美妙。 (2)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展现辽阔明净之美。“玉鉴”即玉镜,“琼田”指美玉之田。词人将洞庭湖比作玉鉴琼田,凸显出湖水的明净皎洁。 “三万顷”,夸张,说明湖面的广阔无边、辽阔无垠。“三万顷”与“一叶”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天地的广阔与个体的渺小。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着扁舟”中“着”字的独特韵味,与“乘”“驾”相比,“着”有被动附着、顺其自然之意,体现词人与舟、湖水融为一体的意境。在这晶莹、明净、广阔的世界中,作者独驾一叶扁舟,轻盈,灵动,飘然如纵一苇。正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相同。 学生再次朗读上阕,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负责一句词进行深入分析。 要求思考:上阕以“表里俱澄澈”为统领,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的美妙之处体现在哪里?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为“……之美”。 新课讲授 活动一:品上阕,探洞庭自然之美妙。 (3)“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营造水天一色之美。“素月”指洁白干净之月,“明河”即银河。“表里俱澄澈”既描绘了天空与水面的清亮明洁,更象征着词人外在与内心的表里如一、问心无愧、坦坦荡荡。此时,词人内心的澄明与洞庭湖景的澄澈相互呼应,正所谓“悠然心会”。 学生再次朗读上阕,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负责一句词进行深入分析。 要求思考:上阕以“表里俱澄澈”为统领,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的美妙之处体现在哪里?尝试用四字词语概括为“……之美”。 新课讲授 活动二:析下阕,窥词人情感之高洁。 材料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