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风 景 谈 我写了延安的风景, 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茅盾 作家介绍 茅盾(1896年—1981年) 茅盾,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写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之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他写下了《风景谈》。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名形式,为其他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北国晨号 文中描绘的画面顺序是怎样的 由自然到人文的递进,精神境界的阶梯式升华 桃林小憩 石洞雨景 延河夕照 高原归耕 沙漠驼铃 由一部抗战电影联想到的自然风景 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延安儿女的学习生活。 延安儿女的业余生活。 延安儿女的革命生活。 赏风景:沙漠驼铃 作者如何描绘第一幅风景画?又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画”的 整齐的骆驼方阵 (绘形) 自然景观 (单调平板) 人的活动 (庄严妩媚) 猩红的大旗 (绘色) 谐和的合奏 (绘声) 议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衬托手法 茫茫一片 (绘形) 纯然一色 (绘色) 哄哄作响 (绘声) 赏风景:沙漠驼铃 有同学认为,文章第一段并不是延安的风景,是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放到这里写? 其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谅、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其二,这样写也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赏风景:高原归耕 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用上“所谓”为了突出强调,“黄土高原”指的是革命圣地延安,感叹号是表示情感强烈,在这里表示赞美之情。 1.“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是所谓‘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加引号,又用上“所谓”,后面再加感叹号,为什么要这样写? 赏风景:高原归耕 2.这幅图所描绘的景象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用“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们辛勤劳作、淳朴的面貌和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延安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赏风景:延河夕照 延河夕照这幅画所描绘的人们有什么特点? 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乡音 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 一律都被铁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 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 来自五湖四海 同一目标 不怕艰苦 赏风景:石洞雨景 1.作者写了两对男女,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延安男女 都市男女 地点 事件 衣着外貌 关系 雨天石洞: 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四面静寂灰黄 促膝而坐 聊天 看札记簿 剪发式样不同,可以辨认出哪一个是女的 是否是恋人,并不重要。他们是一对生命力旺盛、清楚明白生活意义、不倦怠、不会百无聊赖的人。 绿荫公园 长椅上 偎倚低语 西装革履 烫发旗袍 高跟鞋 恋人 赏风景:石洞雨景 运用对比手法,用城市青年的平庸生活,突出延安知识青年崇高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是基于高尚理想的友谊和爱情。 2.为什么要写公园中的恋爱场景? 赏风景:石洞雨景 “味儿”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前者平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意义,具有高贵精神。 3.在这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里的一对 “颇有点味儿不同”,这里的“味儿”怎样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