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情境导入 唐代边塞诗描写塞上风物,不乏描写雄奇壮观景象、言辞慷慨的名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等,但仍以苍茫、悲凉的基调居多。 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崔湜shí《大漠行》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李益《登长城》 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终究难以抗拒自然的伟力。茅盾的《风景谈》写的也是塞上风物,展现的则是崭新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风景谈》,了解塞上风物,感悟当时延安人崭新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 风景谈 茅盾 学习目标 1.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3.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4.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茅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知人论世 2.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中的解释是“风光景色”,即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茅盾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内容。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 知人论世 3.写作背景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初读感悟 任务一/活动1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癞( lài )头 颀( qí )长 掮( qián )客 黑魆魆( xū ) 干坼( chè ) 锄锹( qiāo ) 浅濑( lài ) 札( zhá )记 偎( wēi )依 瞥( piē )见 半爿( pán ) 贻( yí )笑大方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探讨1:阅读全文,参考“沙漠驼铃”这个命名形式,为课文描写的其他画面各拟写一个小标题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沙漠驼铃(1) 由《塞上风云》入题,介绍沙漠风光。重点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高原归耕(2) 主要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初读感悟 任务二/活动1 任务活动二 梳理结构,简要概括 延河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