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64505

7.1《风景谈》 任务式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75544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茅盾 风景谈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初中时我们学过茅盾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以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情感冲击了我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白杨礼赞》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嘲讽了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这段话出自哪篇文章? 《白杨礼赞》茅盾 【学习目标】 1.掌握文本中的六幅画面内涵及递进式结构 2.理解茅盾散文的蒙太奇手法与象征意义 3.训练高考高频题型解题思维(主旨理解、句子赏析、比较阅读等)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二、背景透视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重庆的一切延安形成鲜明对比。颓败不堪的现实让茅盾感到彻骨的心寒,他不时地产生想讴歌赞美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的冲动。但是,在白色恐怖下的重庆,如果公开发表讴歌赞美延安抗日军民的文章,必将招致杀身之祸。在此情况下,茅盾只能用艺术手法创作《风景谈》,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课堂任务一(导与练学习引导):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六幅风景画,并给每一幅图画加上标题。 学习提示:拟写标题时要做到人的活动和自然美景二者兼备。 赏风景 (1)沙漠驼铃图 (2)高原归耕图 (3)延河晚炊图 拟写标题 (4)石洞趣读图 (5)桃林小憩图 (6)北国晨号图 课堂任务二: 一副画面通常由主景和背景构成,请分析《风景谈》六幅“风景画”的主景和背景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完成表格。 画面标题 画面结构 画面特点 第一幅 沙漠驼铃 主景: 背景: 第二幅 高原归耕 主景: 背景: 第三幅 延河晚炊 主景: 背景: 沙漠、茫茫一片、纯然一色 庄严,妩媚 梯田、牛角剪影、粗朴短歌 从容,愉快 高原、秃山梯田、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 静谧 生产归来者、雄壮歌曲、 爽朗笑声、野火晚餐 弥满着生命力 河畔,夕阳晚霞,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 静穆 驼队、昂然高步、 猩红大旗、驼铃叮当 单调、平板 画面标题 画面结构 画面特点 第四幅 石洞趣读 主景: 背景: 第五幅 桃林小憩 主景: 背景: 第六幅 北国晨号 主景: 背景: 怡然自得 沉闷雨天、寂寞荒山、原始石洞 荒凉 书籍、青年、男女争论哲学 生机勃发 二三十棵桃树、半爿pán石磨、 几尺断碑、荞麦大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