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把深刻政治内涵寓于自然风景描写之中的写法。 三、仔细分析这六幅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素养目标 原名 ,字 。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 《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子夜》 《林家铺子》 沈德鸿 雁冰 作者与背景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背景 作者与背景 自读课文,文中一共展现了六幅画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六幅画面的大致内容。 阅读要求 1.描写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与猩猩峡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2.写高原梯田中生长丛密、挺立的庄稼,写到了牛,写到了月明天蓝之夜以及唱着粗朴短歌的农人。 3.写从生产归来的人们,他们操着七八种方言,兴奋地谈话,快乐地唱歌,爽朗地笑。 4.捕捉一个偶然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维美的画面。一对促膝读书的年青人,在雨景中带给人们别样的感受。 5.描写了茶社的简陋粗朴,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石磨盘,断石碑,破石阶凑成的 茶桌 —一切都都是那样的简陋。然而,这里却有纯洁的交流,有快乐的读书,有热烈的讨论。 6.号音中透着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小号兵,雕像一般严肃、刺刀在朝霞中闪着刚性的寒光的哨兵。 阅读要求 请尝试用四字短语概括六幅画面 阅读要求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窑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阅读要求 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幅画面,完成表格 画面名称 时间 地点 景物 人物 人物精神境界 沙漠驼铃 中午 沙漠 沙漠自然风光 驼队 沙漠与驼队,强烈的反差,证明了 人类更伟大。沙漠苍茫单调寂静,反衬驼队(人的活动)的出现给沙漠带来了生气 阅读要求 1.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 2.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 3.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图画? 4.9~10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筛选出文章中的议论语句,共5句话: 1.思考:二、三幅画与第一幅画比较,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总的写法大致相同,即先描绘自然景观,次写人的活动,最后通过议论揭示 画 旨。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人的活动 的写法上: 第一幅写 人的活动 比较简单,虽然点到了人物的登场,但未 亮相,连 人形也没有出现,而且只是把人作为 风景的组成部分,而没有看成主宰大自然的能动者;第二、三幅,写 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不仅 人形出现了,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看到他们的动作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两幅虽然也把人作为 风景的有机体来写,但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大自然的主人来写,从而突出他们的 崇高精神 。这样写,就使第二部分(2-4段)的内容比第一部分(1段)深化,因而第二部分末尾的议论 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也自然地比第一部分末尾的议论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