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64514

7.1《 风景谈 》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8336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风景谈》 茅盾 作者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1916年参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参加“左联”并担任领导工作,1932年完成长篇巨著《子夜》,同时完成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些作品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五四”新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 背景简介 1921年初,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抗战爆发后,茅盾受到新疆主政者的迷惑,奔赴新疆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但随着盛世才独裁面目的暴露,茅盾设法逃离新疆,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 由于茅盾同为党员,组织决定派他到重庆(国民党统治区),担任战时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加强国统区文化战线的工作。 《风景谈》即是茅盾1940年年底到重庆后写的。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沙漠戈壁 (1节) “茫茫一片”(广度) “纯然一色”(色彩) 由《塞上风云》入手,铺写了塞外沙漠的无边无际、枯燥荒凉; 接着以驼铃为引,描绘“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和整齐的驼队,构成一幅“庄严”“妩媚”的画面,与开头形成对比; 最后提出“自然风物+人类活动=风景”的结论,并认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沙漠驼铃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山地月夜 (2节) “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背景)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人物) 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在月光下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和“愉快的旋律”,夜色和歌声组成了诗人赞叹的“绝妙题材”,反映了黄土高原(延安地区)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愉快心情。 高原晚归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山地傍晚 (3、4节) 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背景) 文艺工作者“生产”归来后,谈话中夹杂着不同的乡音 (人物) 雄壮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显示了他们充实、愉快的内心世界,弥漫着生命的活力; 通过文艺工作者们“手”的前后对比,体现出他们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及他们的欢乐; 最后点明:“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延河夕照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荒山上的雨天 (5、6节)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背景) 一对男女青年正促膝而坐,学习讨论(人物) 首先描写一般城市青年谈情说爱的平庸生活,接着刻画了延安地区青年男女共同学习的场景,两相对比,认为这是一种“奇迹”,突出他们是“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怡然自得,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高尚的生活理想。 石洞雨景 文意疏通 风景(对象) 景致(特点) 赏析 命名(四字) 桃林与茶社 (7、8节) “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背景) 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怡然自乐,各得其所(人物) 从十分常见,甚至是有些简陋破败的事物入手,认为把这些东西看作是“风景区的主要条件”是非常不明智的; 通过描绘知识青年们学习讨论的场景,点明:“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