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 林语堂先生曾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 儒家积极入世,佛道消极避世,仕与隐一直是中国文人面临的抉择。今天我们来看看陶渊明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诀别官场的宣言书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积累与本课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体会辞赋的语言、声韵之美,品味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 领会诗人反对独裁统治,维护自身尊严,进行独立思考,保持独立人格的人生追求与人生境界 学习目标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 ,号 ,世称 。东晋末期南朝刘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祖”。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 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早年·出入未定:28岁以前。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生活贫困,但家庭教育较好,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儒道两种精神。 中年·仕海挣扎:29-41岁,沉浮12年。起初为江州祭酒,后“自解归”,在家闲居五六年。后任刺史桓玄属下,又因母丧辞职归家,后桓玄篡晋。改国号为楚,陶渊明仍在家闭户高吟。后刘裕讨伐桓玄得胜,陶渊明入刘裕幕下,后又转任刘敬宣的参军,8月出任彭泽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即日解职而归。 晚年·归田躬耕:41岁后,归田耕作,家遭大火,生活日益贫困。后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拒绝,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归田后二十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此时起主导作用的是道家思想。 作者简介———人生经历 义熙元年(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 “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 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晋书·陶潜传》: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不趋炎附势 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 回去 助词,无义 语气助词 一种文体 解题 从何归去?为何归去?归去何处?归去后如何? 回去吧!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比诗自由,比散文整齐,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特点 ①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读后稍作停顿。 ②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③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文体知识———辞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辞以抒情为主 赋以叙事为主 文体知识———辞”和“赋”的区别: 轻飏 yáng 熹微 xī 乃瞻zhān衡宇 载欣载奔zài 眄 miàn 庭柯 kē 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