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273639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388271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课,中华文化,世界,意义,课件,33张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辩证的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理解其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中华文化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吸收外来文化 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 完成本土化 隋唐 融合 宋明 (1)过程 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的发展历程 众生平等慈悲普度剃度出家清规戒律 遁入空门四大皆空 伦理纲常 忠孝仁义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提倡孝道 修身养性 佛教与中华文化冲突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吸收外来文化 1.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 (1)过程 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思考: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 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集 蒿里行》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晋书 列传 阮籍》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 天灾人祸,社会动荡 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名士为求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崇尚玄学和佛学 逐渐同儒家文化 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院)。 ———(南朝宋齐时期)范缜《神灭论》 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但都阻止不了佛教的兴盛。 知识回顾: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的危害及应对 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 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士兵官吏浮于人事; 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 完成本土化 隋唐 (1)过程 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佛教“有所变形” 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禅”宗:讲究静坐悟道 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