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322212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说课稿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383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诗,三首,从军,课稿
  • cover
五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说课稿 我将从以下六个板块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 一、说教材 从单元角度来看:《从军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首诗。本单元是阅读单元,围绕“责任”这个人文主题编排的课文,只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落实“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落实习作。 从文本角度而言,本课《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的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长云,雪山、顾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战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戌边的孤寂和艰难。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从助学系统来看:课后有两道习题。是组织教学和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抓手。习题(一)要求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旨在加强学生的朗读,培养语感,加强语言积累。习题(二)记住注释,说出诗句意思,再想象他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故事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学生对战争题材的理解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只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宏伟豪迈的感情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结合学情,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关注课后思考练习,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 2.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有法。科学的教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为此,我将采取全员参与的教学模式。(教法:讲授引悟法、情景创设法,点拨启示法,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为学生营造一个民族、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形成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学习局面。 学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将采用自读自悟法,交流讨论法,资料查找法来进行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我将按照以下五个板块进行(四看诵读法): 首先是,第一板块,谈话导入,进入课题(看诗题明对象) 本环节分两步: 1.教师谈话,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调查学生对边塞诗的了解。 第二板块,简介作者,酝酿情感。(看作者知背景) 我先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王昌龄的资料和写作背景作汇报,教师做适当补充。 第三板块,初读诗文,初步感知。(看诗文解大意) 根据课标要求,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所以我先提出: (一)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二)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并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的意思。 2.交流展示,教师适当补充关于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理解诗句意思。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汇报为主,教师点拨,很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同时这一做法也是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老师相信学生可以做得到。) 第四板块,体会诗韵,品味诗情。(悟诗情,入诗境) 结合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说出所列诗句的意思,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